重庆发现新恐龙:长生黔江龙填补西南地区白垩纪恐龙研究空白
重庆发现新恐龙:长生黔江龙填补西南地区白垩纪恐龙研究空白
近日,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地质队等科研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发表论文,正式命名了在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首个早期鸭嘴龙类恐龙——长生黔江龙。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填补了西南地区白垩纪恐龙化石研究的空白,也为理解鸭嘴龙类的早期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长生黔江龙的特征与科学意义
长生黔江龙是一种典型的鸭嘴龙类恐龙,这类恐龙因喙吻部宽扁形似鸭嘴而得名。作为白垩纪晚期的代表性植食性恐龙,鸭嘴龙类以其多样性和高度特化而著称。长生黔江龙的化石发现于黔江上白垩统正阳组地层,包括下颌、背椎、后肢、完整的腰带以及关联的前部尾椎,体长约8米,为四足行走。
研究显示,长生黔江龙展示了一系列非鸭嘴龙科鸭嘴龙超科的典型特征,同时具有一些常见于鸭嘴龙科的“进步”特征。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是一种晚期分支的非鸭嘴龙科鸭嘴龙超科恐龙,处于从早期分支向鸭嘴龙科演化的过渡阶段。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指出,中国西南地区的恐龙化石发现主要来自侏罗系地层,白垩系的化石材料非常稀少。长生黔江龙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恐龙演化的认识,还为限定上白垩统正阳组的具体时代范围提供了全新视角。
发现背景与过程
长生黔江龙的发现地重庆市黔江区,早在1960年就已发现白垩纪恐龙化石线索。1974年,地质专家王长生首次正式报道了黔江区的恐龙发现。2022年,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的“重庆市黔江正阳恐龙化石集中埋藏地勘查与保护”项目正式实施,已发现2个稳定化石富集层位、5个化石富集区,资源富集区达到了0.8平方公里。
这一发现不仅展示了重庆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也体现了我国在古生物研究领域的持续进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下一步将组织力量继续加强对黔江恐龙化石的保护工作,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保护质量。同时加强化石产地的综合研究,探索恐龙化石的沉积环境及其古生态特征,力争在黔江地区建立新的恐龙动物群,进一步提升重庆市在古生物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对恐龙研究的深远影响
长生黔江龙的发现为研究东亚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之间的交流提供了重要证据。科研团队通过系统发育框架分析,发现了8个与长生黔江龙亲缘关系较密切的非鸭嘴龙科鸭嘴龙超科恐龙,这些类群构成了一个横跨晚白垩世晚期的时代组合。
研究还应用层次聚类分析,发现所有与正阳组密切相关的岩组及其恐龙化石组合均被限定在晚白垩世晚期。这表明,长生黔江龙的发现不仅有助于理解非鸭嘴龙科鸭嘴龙类恐龙在骨骼形态学、系统发育学和古生物地理学方面的进化史,还证实了晚白垩世晚期中国南方和蒙古南部之间的生物地理学联系和恐龙动物群交流。
这一重要发现再次证明,重庆是一座“建在恐龙脊背上的城市”。目前,重庆市已在29个区县的70多个地点发现恐龙化石线索,具有分布范围广、区域富集、数量多、种类多等特点。长生黔江龙的发现,无疑为这座城市的恐龙化石宝库增添了新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