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元宵节挂红灯笼,你家准备好了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元宵节挂红灯笼,你家准备好了吗?

引用
搜狐
11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59490459_120360322
2.
https://post.smzdm.com/p/awogm05k/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680027067
4.
https://www.sohu.com/a/808546776_120360322
5.
https://www.sohu.com/a/839940945_122006510
6.
https://c.m.163.com/news/a/IPHL7LTF0553MZSD.html
7.
https://www.kaifeng.gov.cn/kfsrmzfwz/gjjfy/pc/content/content_1765598645129252864.html
8.
https://www.52dzxy.com/2024/bkzs/2024433992.html
9.
https://k.sina.cn/article_7064782218_p1a518058a00101d5a4.html
10.
http://www.zjwmw.com/ch123/system/2024/02/26/034545475.shtml
11.
https://www.wukongsch.com/blog/zh/lantern-festival-post-20746/

元宵节前夕,家家户户挂起红灯笼,街头巷尾灯火通明,一片喜庆祥和的景象。这不仅是一种节日装饰,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传统和美好寓意。

01

灯笼的历史渊源

灯笼,又称红灯笼、大红灯笼、红纱灯、灯彩,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据《南史·宋武帝纪》记载:“壁上挂葛灯笼、床绳拂。”这里的“葛灯笼”是指以细竹丝作为骨架、用半透明油纸为框的灯笼。到了梁武帝时期,还出现了“藕丝灯”,即用土锦蒙糊灯笼,在土锦上以绘画形式讲述宗教故事。

汉明帝崇尚佛教,听闻佛教僧人在农历正月十五有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为弘扬佛法,便下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家家户户也要挂上灯笼。于是,元宵赏灯这一习俗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向全国蔓延开去,将一个佛教礼仪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盛大节日。

随着纸的出现、蜡的发明,灯笼品种日益增多,朝野皆盛。到了唐代,上元之节,灯彩之风达到极致。美丽的灯彩是离不开蜡烛的,所以,将以蜡烛制成的火炬围以各式罩笼,以防止风吹火灭的制式被广泛采用,并为熠熠生辉的灯彩艺术提供了展示娱乐喜庆的舞台,从而受到人们普遍的重视和热爱。开元年间,唐玄宗认为扎结的花灯那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于是,扎花灯、看花灯的风气广为流行。每逢元宵之夜,皇宫便用绢丝锦帛扎成几十间灯楼,上置各式灯笼,犹如一棵棵灯树。“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也。”那是何等繁华气势。

到了宋代,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皆曾设灯会,并且已经有了专门经营灯彩的市场,被称作灯市。明代朱元璋建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时,也曾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明永乐年间,朱棣曾在午门大立鳌山灯柱,又在东华门外设“灯市”。明代御用监下设有“灯作”,是专门为宫廷制作宫用灯彩的地方。

清代初期,灯节也极盛行。《帝京景物略》中记述:“(正月)十三日,家以小盏一百八枚,夜灯之,遍散井灶、门户、砧石,曰散灯也。其聚如萤,散如星。富者灯四夕,贫者灯一夕止,又甚贫者无灯。”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燃灯取明、燃灯驱邪、燃灯过节,为历朝所爱重,长盛不衰,实在是因为灯笼能于暗夜之时创造出明亮多彩、喜庆欢乐的美好氛围。

02

元宵节挂灯笼的习俗

元宵节挂灯笼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东汉明帝提倡佛法,佛教有正月十五点灯敬佛的做法,明帝就命这一天全国都挂灯。这个佛教节日就逐渐发展成了全国节日。汉文帝时期,就下令将正月十五确定为元宵节。到了唐朝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大唐昌盛,皇宫、街道处处挂灯,还建造了高大的灯楼,灯数。人们观灯的习惯已经蔚然成风,元宵节作为花灯节也被发展的特别好。

元宵节点灯笼寓意是驱魔降福、祈许光明。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

关于元宵节挂灯笼,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03

灯笼的文化内涵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灯笼,其制作过程反映了中华传统手工技艺的千年传承:劈篾、扎架、绘画、剪纸、纸扎、刺缝、底饰……除了照明功能外,灯笼还是营造欢乐氛围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千百年来,在小小的灯笼上,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在古代,每年农历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元宵节提灯笼,“提灯”的读音与“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每逢年节临近,备上一盏或一串红红的灯笼,悬挂在门庭或屋中,在农历大年三十夜里点燃,既点亮了黑夜,又照亮了全家人的祥和幸福之路……

在中国人眼中,大红灯笼意味着喜庆、热烈、隆重和圆满,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每逢农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乃至国庆节,全国许多城镇的社区、学校、商店、公园、道路,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点亮的灯笼,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有一年春节,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场上悬挂了近百只大红灯笼,与东方明珠电视塔相映成景。还有一年的国庆节,贵阳市一住宅小区的居民用30万盏红灯笼组成长廊,将小区内外装扮得喜气洋洋,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氛。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唐人街,几乎一年四季悬挂着大红灯笼。这种传统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大红灯笼俨然成了中国文化的符号。

04

灯笼的传承与创新

在现代社会,灯笼的传统工艺仍在传承,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天安门城楼上的8盏大红灯笼,就是新中国成立时的重要装饰。这些灯笼每盏高3.3米(含流苏),周长超过8米,重约80千克,由多位宫灯制作师傅共同完成,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此外,现代人还在灯笼的材质、造型和功能上进行了创新。例如,LED灯笼、卡通造型灯笼等新型灯笼的出现,既保留了传统灯笼的外观,又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元宵节挂灯笼,不仅仅是一种节日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份古老的文化符号,让红灯笼照亮我们的生活,照亮我们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