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燃放烟花,你的肺还好吗?
春节燃放烟花,你的肺还好吗?
随着春节的临近,南昌市再次面临鞭炮燃放带来的空气质量挑战。根据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预测,春节期间,受不利气象条件和烟花爆竹燃放影响,南昌市可能出现重度污染过程。其中,除夕和大年初一污染风险最高,PM2.5浓度可能急剧上升,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级别。
这一预警并非空穴来风。以2024年上海春节期间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例,大年初四至初五早晨,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上海PM2.5小时浓度快速上升,峰值达到84微克/立方米,出现轻度污染。更严重的是,局部地区如闵行浦江站点,PM2.5小时浓度一度高达275微克/立方米,达到严重污染水平。
面对严峻的空气污染挑战,南昌市采取了严格的禁燃措施。自2017年1月1日起,南昌市实施《南昌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燃区包括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管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红谷滩区全域,以及其他县区的部分区域。
然而,禁燃政策的实施也引发了市民的热议。一方面,许多人支持环保政策,认为减少鞭炮燃放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有人对禁燃政策表示遗憾,认为这削弱了春节的传统氛围。
为了平衡传统习俗与环保需求,南昌市积极探索创新的节日庆祝方式。例如,在农历大年初一(1月29日)晚八点,南昌市举办了一场名为“豫章春色 人间烟火”的迎春烟花晚会。晚会采用“船上+楼上”的燃放模式,在赣江之心的“老官洲”水域布置多条烟花船只,并在303双子塔楼上设置烟花燃放点。晚会共分为四个篇章,燃放近76000发烟花,通过独特的烟花编排和音乐配合,展现出南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此外,南昌市还通过科技手段模拟鞭炮效果,或者举办其他形式的文化活动来替代传统鞭炮。这些创新举措既保留了节日的喜庆氛围,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在个人层面,市民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减少烟花爆竹对环境的影响。例如,理性购买烟花爆竹,减少燃放频次;不在夜间或其他休息时间燃放;不在通风条件差的场所燃放;采用电子爆竹、悬挂灯笼等环保方式庆祝节日。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但欢度佳节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南昌市的实践表明,通过科学管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完全可以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实现环保与节日氛围的双赢。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为南昌的蓝天贡献一份力量,让春节既充满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环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