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抗日战争时期12个战区的司令官都由谁来担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抗日战争时期12个战区的司令官都由谁来担任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51T4NFQ0553H69H.html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了适应战场形势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12个战区,每个战区都由当时的重量级人物担任司令官。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45年抗战胜利,战区划分经历了四次重大调整,涉及多位重要军事将领。本文将详细介绍这12个战区的司令官及其变迁。

第一次划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与日军的作战主要集中于华北、华东地区,国民政府将这些地区划分为五个战区:

  • 第一战区:负责河北及鲁北地区,由蒋介石兼任司令长官,下辖第一、二、十四集团军。
  • 第二战区:负责晋察绥地区,由阎锡山担任司令长官,下辖第六、七、十八集团军(八路军)。
  • 第三战区:负责京沪杭地区,首任司令长官为冯玉祥(后改由蒋介石兼),下辖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团军。
  • 第四战区:负责闽粤地区,由何应钦担任司令长官,下辖第四、十二集团军。
  • 第五战区:负责鲁南及苏北地区,由蒋介石兼任(后改为李宗仁),下辖第三、五集团军。

初次划分的五个战区均是由当时的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及蒋介石这个特级上将担任。其中,阎锡山是晋绥系首领,长期统治晋绥地区;李宗仁是新桂系首领,指挥了徐州、武汉、随枣、豫南等大会战,其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更是抗战初期的一次伟大胜利。

第二次划分

1938年1月,国民政府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划分,重新划分后的战区如下:

  • 第一战区:由程潜担任司令长官,在平汉路作战。
  • 第二战区:由阎锡山担任司令长官,在山西作战。
  • 第三战区:由顾祝同担任司令长官,在苏浙作战。
  • 第四战区:由何应钦担任司令长官,在粤桂作战。
  • 第五战区:由李宗仁担任司令长官,在津浦路作战。
  • 第八战区:新增设,由蒋介石兼任,守备甘宁青地区。
  • 第九战区:1938年6月14日增设,由陈诚担任司令长官,组织武汉保卫战。

变化的战区司令长官有:

  • 一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改为程潜,程潜是资深的国民党元老,曾是北伐的八个国民革命军军长之一,1935年铨叙军衔时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抗战全面爆发时任参谋总长,1938年初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任内指挥了兰封会战。

  • 三战区司令长官改为顾祝同,顾祝同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对蒋介石是忠心耿耿,长期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1941年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制造了皖南事变,抗战胜利后担任过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
  • 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与上述几位战区司令长官相比属于晚辈,不过陈诚颇得老蒋的信任,在国民党中的地位也是飞速的上升,逐渐在国军中形成自己的“土木系”,1938年增设第九战区,陈诚主持了武汉保卫战,抗战胜利后权势达到顶峰,取代了争斗20多年的何应钦的地位,1947年更是升为一级上将,到了台湾后仍然受到老蒋的重用。

第三次划分

1939年初,国民政府完成了第三次战区划分,划分完成后的战区情况如下:

  • 第一战区:辖河南及安徽一部,由卫立煌担任司令长官。
  • 第二战区:辖山西及陕西一部,由阎锡山担任司令长官。
  • 第三战区:辖苏南、皖南及浙闽两省,由顾祝同担任司令长官。
  • 第四战区:辖广东、广西两省,由张发奎担任司令长官。
  • 第五战区:辖皖西、鄂北及豫南,由李宗仁担任司令长官。
  • 第八战区:辖甘宁青及绥远一部,由朱绍良担任司令长官。
  • 第九战区:辖鄂南及湘赣两省,由陈诚(由薛岳代理)担任司令长官。
  • 第十战区:辖陕西省,由蒋鼎文担任司令长官。
  • 另设鲁苏战区、冀察战区两个游击战区,分别以于学忠、鹿钟麟为总司令。

变化的战区司令长官有:

  • 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也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但是他与其他四虎不同,他是实打实的有军事能力的人。卫立煌在抗战爆发后就率领第十四集团军北上参加对日作战,参与指挥了忻口会战,在华北地区与八路军紧密合作抗日。后来因为与八路军走的过近被蒋介石调离一战区,1943年卫立煌被任命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指挥滇西缅北的国军与日寇作战。

  • 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是粤系出身,北伐名将,顶峰时期也是1927年北伐时期,不过由于多次反蒋,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核心部队。抗战爆发后,张发奎积极抗日,任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参加淞沪会战任第二兵团总司令兼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武汉保卫战;担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后,指挥了粤北会战取得胜利。1944年底改任第二方面军司令官。解放战争时期短暂的担任过陆军总司令,后到香港定居。

  • 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回国后又在北洋军中任职,后投靠蒋介石,抗战爆发后曾参加过淞沪会战,1939年升任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升任副参谋总长,1949年去了台湾。
  • 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绰号“老虎仔”,是抗战时期国军中战绩最耀眼的一位将领,他指挥部队参加了多次大会战,尤其是前三次长沙会战,共歼灭日军11.75万人,在此之前的万家岭战役几乎全歼日军第106师团。抗战胜利后薛岳在华东作战屡战屡败,被老蒋弃用,虽然在1949年再次被起用但是已经无力回天,最后去了台湾并在台湾以102岁高龄去世。

  • 十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也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不过他的打仗能力有待商榷,在升任第十战区司令长官主政陕西期间,滥用职权大发国难财,徇私枉法,贪污成性,狂嫖滥赌,成为有名的“腐化将军”。1944年的豫湘桂大会战中,蒋鼎文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失地千里,38座城池被敌攻陷,损兵20多万。因此引咎辞职,脱离军界。国民党败退大陆后后去了台湾。

第四次划分

1945年,日军的败局已定,为了战略大反攻,国民政府再次重新划分了战区,划分之后的如下:

  • 第一战区胡宗南代,辖陕甘宁及豫西,计6个集团军;
  • 第二战区阎锡山,辖晋西,计5个集团军;
  • 第三战区顾祝同,辖浙南、赣东、闽北,计3个集团军;
  • 第四战区张发奎部,改编为第二方面军;
  • 第五战区刘峙,计2个集团军;
  • 第六战区孙连仲,辖鄂西和湘西,计3个集团军及长江上游江防总司令吴奇伟部、湘鄂川黔边区清剿总指挥傅仲芳部;
  • 第七战区余汉谋,辖赣南粤北,计1个集团军及闽粤赣边区总司令香汉屏部;
  • 第八战区朱绍良,辖陕甘宁青绥,计4个集团军;
  • 第九战区薛岳,辖赣西南,计2个集团军又4个军(含新四军);
  • 第十战区李品仙,辖鄂豫皖边界,共3个集团军。
  • 同年6月,增设第十一战区、第十二战区,分别以孙连仲、傅作义为司令长官,准备接收华北。

此次战区划分,变化的战区司令长官有:

  • 一战区代司令长官胡宗南,黄埔一期毕业,也是唯一一个当上战区司令长官的黄埔生,他在黄埔学生中创造了多个第一,1937年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后便长期驻守西北,期间积极执行老蒋的反共方针,制造摩擦。抗战胜利后胡宗南仍盘踞西北,称“西北王”,最终在1950年被同时黄埔一期毕业的陈赓消灭,胡宗南只身逃往台湾。

  • 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也是老蒋的五虎上将之一,他被戏称为猪将军,国共内战时表现还算可以,职位也在不断的上升,可是自抗战开始,他好像是越来越不会打仗了,甚至被日军打得一溃千里。但仍然得到老蒋的重用,解放战争时担任了徐州剿总司令,国民党败退大陆后,刘峙到印尼教小学生,后来回到台湾并在台湾去世。
  • 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是西北军出身,宁都起义的部队就是出自孙连仲的部队,但是他颇得老蒋的重用,打仗也比较厉害,1928年徐州会战时,率所部扼守台儿庄正面阵地,粉碎日军进攻,给予日军第十师团以歼灭性打击。1945年6月又改任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抗日战争胜利后,负责主持平津地区日军投降事宜。解放前夕去了台湾,1990年以97岁高龄去世。

  • 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是粤系将领,从粤军基层军官干起,1936年陈济棠反蒋失败后失去广东的统治权,余汉谋被老蒋任命为第四路军总司令兼广东绥靖主任,抗战时期余汉谋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第七战区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曾短暂的担任过陆军总司令,1950年率残部逃到台湾,1981年去世,终年85岁。
  • 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是桂系大将,抗战时期出任11集团军司令,在黄绍竑出走,廖磊病死后,他在桂系中的排名仅在李宗仁、白崇禧之下。李品仙治军有方,尤其是抗战时期的188及189模范师,即为他一手栽培。国民党败退大陆后也去了台湾,1987年以97岁高龄去世。
  • 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出自阎锡山的晋绥系,后来脱离阎锡山自成一系,他是著名的抗日将领,曾取得过五原大捷。抗战胜利后傅作义主政绥远、平津一带,1948年被任命为华北“剿总”司令。1949年1月促成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水利部部长,1974年在北京去世,终年79岁。

小结

四次战区变化,每次变化都有战区司令也跟着变化,这些战区司令长官中,最稳定的就是阎锡山了,自始至终都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再就是顾祝同长期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其他战区司令长官多有变化。这些人当中大都是二级上将及以上军衔,唯有胡宗南因为资历的原因,在这些人中军衔要低一些,但他已经是所有黄埔学生中的佼佼者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