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百年学府,薪火相传
西北师范大学:百年学府,薪火相传
西北师范大学(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简称西北师大(NWNU),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重点大学。学校源自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历经更名和迁校,1939年独立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至兰州。战后恢复北平师范大学,而西北师范学院留在兰州,1958年更名为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恢复西北师范学院。1981年西北师范大学被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88年定名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成为甘肃省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
历史沿革
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它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同时也成为中国心理学教育的开端。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随之创办京师大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序幕。后因“戊戌政变”失败,京师大学堂停办。1902年,京师大学堂得以重建,设速成、预备两科,后速成科分仕学馆、师范馆。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1908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拉开了中国教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序幕。
1923年7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范源濂任校长,提倡人格教育,在本科阶段设立教育系、国文系、英语系等,教育研究科继续招生。1931年,奉教育部训令,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又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合并,校名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文、理三个学院,教育学院分设教育系、体育系、实用艺术系。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国难危亡之际,为存续教育薪火,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为基干的大学选择跋山涉水“向西而行”,设立西安临时大学,后迁汉中、城固一带,改建“西北联合大学”。
1938年4月3日,教育部下发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的《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令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同年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合大学改制,遂成立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40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从1941年起,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
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1年西北师范大学被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又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1988年定名为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学校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之一。2014年,开始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8年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西北师范大学入选。
2019年12月13日,西北师范大学与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共同成立建设初等教育学院,进行了“西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授牌仪式。根据协议约定,双方将依托西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开展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学生培养工作,主要培养面向乡村振兴的幼儿园教师和全科类小学教师,并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多方位合作。
2020年被列为甘肃省人民政府支持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省属高校。2020年10月18日上午,西北师范大学市域社会治理研究院揭牌成立。2021年9月8日,成为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和高校。2021年12月31日,西北师范大学举行“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暨“童语同音”计划项目启动仪式。2022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成立。
2024年11月,西北师范大学家长学校正式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9月,西北师范大学设有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3个孔子学院。开设80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4个专业博士授权类别;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6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重点支持学科,11个省级一流学科,3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9月,西北师范大学有教职工264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369人,副高级职称人员87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156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1015人。有专任教师183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4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20人。有博士生导师270人(其中校外兼职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2527人(其中校外兼职导师105人,校外实践导师1126人)。国家级及部委人才项目入选139人次,省级人才项目入选511人次。学校聘请了3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9月,西北师范大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门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与海外70多所教育科研机构签订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目前,学校同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和波兰波兹南艺术大学分别举办化学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苏丹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大学分别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9月,西北师范大学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1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6个,甘肃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10个,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9个,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两长国家文化公园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甘肃省联合实验室3个,甘肃省高校产业研究院1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甘肃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其他各类省级研究平台21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9月,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近年来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800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2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89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省专利奖2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708项,省敦煌文艺奖45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4月30日,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有馆藏实物文献260.5万册(件),馆藏线装古籍5224部10万余册,其中善本古籍597种8617册。《飲膳正要》《增修埤雅廣要》等23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83种古籍入选《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百年以上西文原版图书343册,《中华再造善本》1341种1.34万册。
截至2024年4月30日,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有中外文电子图书85万种,电子期刊101万册,学位论文1175万册,音视频资源9.7万小时。订购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Elsevier、Web of Science、Springer、SciFinder等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100余种。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西北师范大学校徽和北京师范大学同根同源,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两校校徽采用同一主题元素,标志物为“木铎”。“铎”出现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响器。古代用以木为舌的木铎宣布政令,后来木铎就成为教师指谓。《论语》记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后人将此说法扩展,称老师为执掌木铎之人,“木铎”一直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校徽标志物。
西北师范大学校旗为长方形旗臶。上半部为白色,中央印有中文校名全称、校名英译全称和学校徽志。中部为米黄色线条。下半部为深蓝色。
精神文化
西北师范大学校训为“知术欲圆,行旨须直”。该校训来源于1947年曾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的黎锦熙先生为《国立西北师院毕业同学录》题词:“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知”既是对认识、知识、理智与智慧的概括,也是对探求知识、培育理智和积累智慧的过程概括,《礼记•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所讲就是知识、智慧、理智对人行为品质的影响。“行”,为规律,为传播,为实行、行动、行为,为人的实践活动。“旨”,即意图、志趣、宗旨,是主导人们行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直”,端正,正确,持久。“行旨须直”,就是要求人行为和各种实践活动,必须在正确理念指引下坚持不懈进行,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西北师范大学校歌为《我的校园在黄河岸上》,洪元基作词,卜锡文作曲。
社团文化
西北师范大学有多个活跃的社团组织,包括数学社、子衿诗社、环保学社、法学社、轮滑社、爱心社、晨曦志愿社、羽毛球协会、英语口语协会、社会工作协会、空手道协会等。这些社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服务社会的平台。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6月,西北师范大学分为本部和敦煌学院两个校区。
本部
西北师范大学本部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本部具有文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学院。
敦煌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新城区古城路2号。学院设立敦煌美术系(中国画方向、油画方向)、舞蹈艺术系(舞蹈表演)、动画系(动画)、旅游管理系(旅游管理)和公共教学部,招收敦煌学、敦煌美术硕士研究生。截至2024年6月,学院已培养美术学、舞蹈表演、旅游管理方向本科毕业生620余名,50名大学生成功保研、考研,47名大学生入党。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西北师范大学现任领导包括党委书记贾宁、校长王占仁、党委副书记王全进、纪委书记焦爱胜、副校长张明军、王文昇、赵鑫、马世年、阎岩等。
历任领导
西北师范大学历任领导包括李蒸、白光弼、王福成、赵金保、王利民、万民钢、李瑾瑜等。
校友情况
西北师范大学校友众多,包括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希、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四川省委原书记张学忠、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吴海鹰、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朱庆之、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得天、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冯玉军等。
所获荣誉
西北师范大学获得多项荣誉,包括“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中特中心研究成果优秀单位”“安宁区2016年度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中国教育后勤协会高校餐饮工作先进集体”“兰州市2020年度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兰州市2021年度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
校园设施
西北师范大学校园设施完善,包括暖气、六人间宿舍、WIFI、热水供应、洗衣房/洗衣机等生活设施,以及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学校离地铁站较近,有5个食堂,并设有清真档口,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