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急症:从识别到处理的全流程指南
高血压急症:从识别到处理的全流程指南
2024年最新发布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指出,高血压急症是指短时间内血压严重升高(通常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20 mmHg),并伴有靶器官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这种状况极其危险,可能导致脑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45亿,其中约有10%-15%的患者会发生高血压急症。因此,了解高血压急症的诊断标准和处理方法,对于提高救治成功率至关重要。
诊断标准
高血压急症的诊断主要基于血压水平和靶器官损害情况。具体来说:
血压水平: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20 mmHg。
靶器官损害: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
- 神经系统:头痛、视力模糊、意识障碍、抽搐等。
- 心血管系统: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
- 肾脏:少尿、血尿等。
- 视网膜:视网膜出血、渗出等。
紧急处理措施
一旦发现高血压急症,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立即就医: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在等待救护车期间,让患者保持平躺姿势,避免剧烈活动和情绪激动。
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出现呕吐,应及时清理呕吐物,防止窒息。
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脉搏和心率,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避免盲目用药:不要随意给患者服用降压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专业治疗原则
医院环境下,高血压急症的治疗遵循以下原则:
快速降压:初始阶段目标是在30-60分钟内将平均动脉压降低20%-25%,但不超过25%。随后24小时内将血压降至160/100 mmHg左右,最终在2-6天内降至正常水平。
保护靶器官:在降压的同时,要密切监测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防止进一步损害。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常用药物包括硝普钠、硝酸甘油、尼卡地平等。
预防和管理
预防高血压急症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血压。根据2024年指南,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 生活方式调整:
-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多吃蔬菜水果。
-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 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23.9 kg/m²。
- 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过量酒精。
- 管理压力: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紧张。
药物治疗: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不可随意停药或调整剂量。
定期监测: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记录数据,定期复诊。
识别预警信号:如发现头痛、视力模糊、胸痛等症状,立即就医。
高血压急症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紧急情况,需要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及时识别和正确处理,可以有效降低其带来的风险。同时,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预防急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