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点病防治新突破:养殖户必看!
白点病防治新突破:养殖户必看!
白点病,又称小瓜虫病,是淡水鱼类养殖中最具威胁的寄生虫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白点病已成为困扰养殖户的一大难题。据统计,该病可导致高达90%以上的感染率和死亡率,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农业农村部已将其列为水生动物三类疫病名录,要求各地加强监测和防控。
白点病的危害与流行特点
白点病由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引起,这种单细胞寄生虫对宿主无选择性,几乎可以感染所有淡水鱼类,包括鱼苗、鱼种、观赏性鱼类及越冬后期的鱼种。小瓜虫的繁殖适温为15-25℃,因此春秋季节是高发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的情况下,即使在冬季和盛夏也可能发生。
感染白点病的鱼类,呼吸和渗透压调节系统会受到严重损伤,进而引发继发性细菌感染。病鱼体表形成小白点,看上去像撒了一层盐。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伴有大量黏液。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表皮糜烂、鳞片脱落、鳍条开裂,甚至蛀鳍。鳃上有大量的寄生虫,鱼体黏液增多,鳃小片被破坏,鳃上皮增生或部分鳃贫血。虫体若侵入眼角膜,会引起发炎、瞎眼。鱼体常与固体物摩擦,最后鱼因呼吸困难而死。
白点病的诊断要点
白点病的诊断需要结合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病鱼体表形成小白点,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伴有大量黏液。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表皮糜烂、鳞片脱落、鳍条开裂,甚至蛀鳍。鳃上有大量的寄生虫,鱼体黏液增多,鳃小片被破坏,鳃上皮增生或部分鳃贫血。虫体若侵入眼角膜,会引起发炎、瞎眼。鱼体常与固体物摩擦,最后鱼因呼吸困难而死。
显微镜检查是确诊的关键。将有小白点的鳍或者鳃剪下,放在载玻片上,滴上清水,盖上盖玻片,放显微镜下检查,可见球形滋养体,胞质中可见马蹄形的细胞核。此外,还需要区分与黏孢子虫病、打粉病等其他导致体表小白点的疾病。如没有显微镜,则可将有小白点的鳍剪下,放在盛有清水的白磁盘中,在光线好的地方,用2枚针轻轻将小白点的膜挑破,连续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球状的虫滚出在水中游动,也可做出诊断。
白点病的防控措施
白点病的防控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预防措施
苗种检疫:严格执行《鱼类产地检疫规程(试行)》,对引进的苗种进行严格检疫,防止病原引入。
池塘消毒:曾经发生过小瓜虫病的鱼池,要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水泥池壁要进行洗刷,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并在烈日下暴晒7天。
水质管理: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避免水体污染。鱼塘灌满水后,至少要自净3天后再放入鱼苗,因为即使随水源引入了小瓜虫幼虫,在它们没有找到宿主感染时,2天后会自行死亡。
营养保障:保证鱼群的营养均衡,饲喂全价饲料和充足的多种维生素,提高鱼体的免疫力。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 福尔马林:当水温在10-15℃时,用浓度1/5000的药液;当水温在15℃以上时,用浓度1/6000的药液浸浴病鱼1小时,或全池泼洒福尔马林,泼洒浓度为0.025mg/L。
- 冰醋酸:病鱼可用浓度200-250mg/L的冰醋酸浸泡15分钟,3天后重复1次。
- 食盐水:用1%的食盐水溶液浸洗病鱼60分钟。
中药治疗:全池遍洒辣椒和生姜,每立方米水体放辣椒粉0.8-1.2g和生姜1.5-2.2g,先粉碎、加水煮30分钟,连渣带汁全池泼洒,每天泼1次,连泼2-3次。
升温疗法:将水温提高到28℃以上,以达到虫体自动脱落而死亡的目的。在治疗的同时,必须将养鱼的水槽、工具进行洗刷和消毒,否则附在上面的包囊又可再感染鱼。
案例分享
某养殖户在春季发现养殖的草鱼出现白点病症状,经显微镜检查确诊后,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首先对病鱼进行隔离,避免疾病扩散。
- 使用福尔马林溶液全池泼洒,按照0.025mg/L的浓度进行处理。
- 同时提高水温至28℃,并保持一周。
- 定期检查水质指标,保持水质清新。
- 治疗期间,加强鱼体营养,提高免疫力。
经过10天的综合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病鱼逐渐康复。
注意事项
- 早期发现:白点病的治疗效果与发现时间密切相关,越早治疗成功率越高。
- 连续治疗:由于小瓜虫的生命周期特点,治疗需要持续进行,避免过早停药导致复发。
- 药物安全:使用化学药物时要注意浓度和使用时间,避免对鱼体造成伤害。
- 环境消毒:治疗期间要对养殖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包括水槽、工具等,防止二次感染。
白点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寄生虫疾病,对养殖户影响较大。通过以上信息,我可以为养殖户提供更全面、实用的防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