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青少年自残行为:危害与应对指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青少年自残行为:危害与应对指南

引用
搜狐
10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55852336_121118849
2.
https://www.sohu.com/a/784449425_121123709
3.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dolescent-mental-health
4.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self-injury/symptoms-causes/syc-20350950
5.
https://wsjkw.sh.gov.cn/jsxlws/20240418/67624fd7349c4feb861f9ad978ebb375.html
6.
https://www.ictdedu.cn/sknews/jcjyck/neirong/n20240223_83510.shtml
7.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suicide
8.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0902
9.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3113
10.
https://autismpartnership.com.hk/zh/how-to-handle-challenging-behavior-in-autism-self-injury/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全球10-19岁人群中,有七分之一患有精神障碍,抑郁症和焦虑症是青少年患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更令人担忧的是,自杀已成为15-29岁年龄组人群的第三大死因。

近年来,青少年自残行为呈现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深入了解自残行为的原因、危害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01

什么是自残行为?

自残,通常指非自杀性自伤(NSSI),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这种行为不被社会文化所认可,常见的方式包括割伤、烫伤、撞击、抓伤等。自残行为往往发生在私密情境中,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重复性。

自残行为的症状可能包括:

  • 皮肤上出现形状规则的疤痕
  • 新鲜的刀口、抓痕、淤伤或咬痕
  • 过度摩擦导致的皮肤灼伤
  • 长期穿着长袖衣物或长裤以遮盖伤痕
  • 频繁报告意外受伤
  • 情绪和行为的快速变化
  • 表达无助、绝望或自我否定
02

自残行为背后的原因

自残行为并非简单的叛逆或寻求关注,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残行为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1. 应对技能缺乏:许多自残者在面对压力和情绪困扰时,缺乏健康的应对方式。

  2. 情绪调节困难:无法有效管理负面情绪,如愤怒、焦虑、孤独和自我厌恶等。

  3. 控制感缺失:通过自残获得对身体和情绪的暂时掌控感。

  4. 表达内心痛苦:将内心的痛苦转化为外在的物理伤害,作为一种沟通方式。

  5. 自我惩罚:对自己施加身体伤害,以惩罚自己认为的错误或不足。

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自残行为可能与大脑奖赏环路有关。研究表明,自伤时产生的疼痛会触发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释放,从而产生类似药物成瘾的“快感”。这种生理机制使得自残行为具有一定的成瘾性,个体可能会在明知有害的情况下反复实施。

03

自残行为的危害

自残行为不仅对身体造成直接伤害,还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1. 身体伤害:可能导致感染、永久性疤痕,甚至危及生命。

  2. 心理健康恶化:加重原有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3. 社会功能受损:影响学习、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

  4. 自杀风险增加:虽然自残不等于自杀,但长期的自残行为会增加自杀风险。

04

如何预防和干预?

面对青少年自残行为,及时的预防和干预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

  1. 建立支持性环境:营造安全、理解的家庭和学校环境,鼓励青少年表达真实感受。

  2. 提升情绪管理能力:通过心理咨询或团体辅导,帮助青少年学习健康的情绪调节技巧。

  3. 辩证行为疗法(DBT):已被证实对自残行为有显著疗效,主要包含情绪调节、痛苦承受、正念训练和人际技巧四个模块。

  4. 替代性行为:引导青少年用更安全的方式替代自残,如握冰块、用橡皮筋弹手腕等。

  5. 专业心理治疗:寻求心理健康专家的帮助,进行系统性的心理干预。

  6.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来缓解相关症状。

  7. 无创神经调控: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新型治疗方法也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自残行为可能只是暂时性的,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他们有机会学会更多应对挑战的健康方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研究发现,一些曾经的自残者通过寻求替代行为、空间隔离、精神独立和接受治疗等方式,最终成功告别了自残行为。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需要保持警觉,及时识别青少年的风险信号。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支持和专业帮助,帮助他们走出自残的阴影,重获健康快乐的生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