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长绿色屏障锁边“合龙”: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生态奇迹
世界最长绿色屏障锁边“合龙”: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生态奇迹
2024年11月28日,新疆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示范区内,随着最后宽50米、长100米的沙地栽上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苗木,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这一壮举不仅是中国防沙治沙的新奇迹,也为国际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条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相当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距离,也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圈的周长。在过去40多年间,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新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已形成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剩余285公里的“硬骨头”,集中在沙漠南部风沙危害最深、条件最恶劣的区域。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这一空白区终于实现锁边合龙。
在建设过程中,中国建设者们创新采用了多种科学治沙技术。例如,中铁建发展集团在民丰县承担的35公里锁边固沙任务中,通过高立式沙障、草方格、宽林带三道防线构建起“固沙+阻沙”综合防治体系。在沙雅县盖孜库木乡沙漠边缘,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低碳转型新能源项目成为新疆防沙治沙的重要实践。光伏板不仅有效降低了地表风速、增加遮阴,减少风蚀和地表水分蒸发,还为植被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一生态屏障的建成,不仅有效遏制了沙漠扩张,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且末县河东治沙基地自1998年设立以来,已建成一条东西宽1公里至7公里不等、南北长23公里的生态长廊,有效阻止了沙漠由东向西移动侵蚀绿洲。据统计,且末县扬沙天数下降39%,降水量提升17%,蒸发量降低0.7%,相对湿度增加了2%。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工程充分调动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在和田市阿克恰勒乡肖尔巴格村,52岁的护林员阿卜杜拉·拜尔迪见证了家乡从风沙肆虐到绿意盎然的转变。他说:“我记得小时候常常刮沙子,有时候风沙大得很,出门连路都看不见。现在好多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了。”
在且末县,通过种植梭梭、胡杨等沙生植物,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发展起了肉苁蓉种植等沙产业。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红柳、梭梭根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沙漠人参”。这一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群众收入,也进一步巩固了治沙成果。
这一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生态屏障的建成,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科技实力,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面对这一伟大工程,你是否也想加入到生态保护的行列中来,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