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新型艾滋病疫苗:能否终结“恐艾”时代?
香港大学新型艾滋病疫苗:能否终结“恐艾”时代?
近日,香港大学医学院宣布自主研发的新型艾滋病疫苗pRhPD1-p27在动物实验中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超过6年的艾滋病预防及病毒控制效果。这一成果为全球抗击艾滋病疫情带来了新的希望,有望彻底改变人类对艾滋病的认知与治疗方式。
突破性疫苗:pRhPD1-p27
pRhPD1-p27疫苗是香港大学艾滋病研究所独立研制的一种PD-1增强型DNA疫苗,属于治疗性疫苗类别。其主要突破体现在三个方面:
PD-1增强机制:疫苗设计表达融合可溶性PD-1,与表达PD-1配体的树突状细胞(DC)结合,有效募集抗原提呈细胞,增强抗原特异性CD4和CD8+ T细胞免疫反应。
马赛克疫苗设计:通过机器学习筛选优势抗原表位,在539株HIV-1病毒株中,针对9个氨基酸长的潜在T细胞表位的两种嵌合p41抗原,70%达到完全匹配,96%达到至少7个氨基酸匹配。在中国流行的HIV-1毒株中,这些抗原对潜在的T细胞表位具有很高的覆盖率。
创新给药方式:除了传统肌肉注射外,还利用电穿孔核酸给药系统,直接将DNA递送到细胞内,增强免疫原性。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接种疫苗的猴子在受到高剂量艾滋病毒攻击后,病毒载量持续下降到无法检测的水平。在不需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情况下,四只猴子有效抑制体内艾滋病毒两年,一些猴子在六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反弹。
艾滋病疫苗研发的挑战
尽管pRhPD1-p27疫苗展现出巨大潜力,但艾滋病疫苗的研发仍面临诸多挑战:
病毒的高变异性:HIV具有极高的遗传变异性,不同亚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使得疫苗难以覆盖所有形式的感染。
逃避免疫反应:HIV可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迅速变异并隐藏在宿主细胞中。
缺乏有效动物模型: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模拟艾滋病毒感染和疫苗效果的动物模型。
免疫反应复杂性:最新研究发现,HIV疫苗接种后会产生针对免疫复合物的抗体,形成复杂的链式反应,影响疫苗效果。
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艾滋病病毒传播已从高危人群转向一般人群,异性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2015年至2023年期间,通过非婚非商业异性性接触感染的一般人群共393,926例,占异性性传播感染者的比例从46.2%上升至55.7%。
这一变化凸显了开发有效疫苗的紧迫性。虽然目前已有多种预防和治疗手段,如暴露前预防(PrEP)、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疫苗仍然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最理想的目标,具有根除或大大降低总体感染率的巨大潜力。
未来展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科学家们仍在不断努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加强,开发出有效艾滋病疫苗的目标有望逐步实现。pRhPD1-p27疫苗的突破为这一目标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距离广泛应用仍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研究。
正如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所说:“近年来,各种实现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新治疗方式层出不穷,其中许多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尚未找到‘完全控制’艾滋病的方法。”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更多突破性进展,最终实现对艾滋病的全面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