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寻根安徽和县:77年后,终于回家
撒贝宁寻根安徽和县:77年后,终于回家
2014年,央视主持人撒贝宁踏上了一段特殊的旅程——他回到了与南京一江之隔的安徽和县,追寻家族的根脉。这次寻根之旅,不仅让他深入了解了家族的历史,更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故乡”二字的分量。
77年的等待
“77年了,终于回来了。”站在和县的土地上,撒贝宁感慨万千。77年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的曾祖父带领全家23口人逃难到武汉。从此,和县这个生养了撒家几代人的地方,便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撒贝宁的曾祖父是一位开明的地主,他不仅自己读书,还让家里的人都读书。这种对知识的重视,成为了撒家世代相传的家风。然而,战争打破了这份宁静。撒贝宁的祖父在逃难途中不幸去世,年仅37岁。这段家族的伤痛历史,让撒贝宁更加坚定了寻找根脉的决心。
寻找祖屋
在和县,撒贝宁的第一站便是寻找祖屋。他找到了一位90多岁的老人,这位老人还记得当年撒家的样子。老人带着撒贝宁来到一片废墟前,告诉他:“这就是你家的老房子。”
撒贝宁站在废墟前,百感交集。他想象着曾祖父当年带着一家人离开时的情景,仿佛能听到他们的脚步声,感受到他们的不舍与无奈。这一刻,他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背井离乡”。
一封家书
在寻根的过程中,撒贝宁发现了一封祖父留下的家书。这封信写于逃难途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担忧。信中写道:“不知何时才能重返故土,不知故土是否还是记忆中的模样。”
这封家书让撒贝宁深受触动。他意识到,对于离乡之人来说,故乡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它承载着家族的记忆,维系着代代相传的亲情。
文化的传承
在和县,撒贝宁还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他发现,尽管自己在广东出生,在武汉长大,在北京发展,但家族的根却深深扎在和县这片土地上。这里的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都与他的血脉相连。
撒贝宁了解到,和县不仅是他的祖籍,更是一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这里是“和县猿人”的发现地,有着数万年的人类活动历史。从远古时期开始,这里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感悟与思考
这次寻根之旅让撒贝宁有了深刻的思考。他意识到,对于每个人来说,故乡都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存在。它不仅是一个出生的地方,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
“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都是在漂泊中寻找自我。但无论走得多远,根永远在那里。它像一根无形的线,牵着我们的心,让我们知道,无论在哪里,我们都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撒贝宁在节目中动情地说。
这次寻根之旅,让撒贝宁更加珍惜家族传承的故事。他意识到,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个人的记忆,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见证。它们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化与亲情的纽带永远不能断裂。
“故乡是根,莫失莫忘。”这句简单的话,道出了撒贝宁此次寻根之旅的真谛,也触动了无数游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