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规划:深汕特别合作区成焦点
深圳新规划:深汕特别合作区成焦点
近日,《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其中特别提到高标准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将其打造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城、产业新城、田园都市。这一规划不仅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凸显了其在深圳都市圈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重要地位。
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圳产业拓展的新空间
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最东部,下辖鹅埠、小漠、赤石、鲘门四镇,陆域面积460.41平方公里,相当于深圳主城区面积的1/4。这里不仅是深圳陆域面积的有力补充,更是其产业拓展的重要载体。
作为全国首个由“飞出地”全面主导的特别合作区,深汕特别合作区自2018年成立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呈现出加快发展、提级发展、跨越发展的态势。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深圳将深汕特别合作区纳入全市通盘规划,按照深圳经济功能区推进建设,打造与深圳“同城同质同效”的营商环境。
产业布局: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制造城
深汕特别合作区锚定新能源汽车这一支柱产业,着力打造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以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为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已引进产业项目计划投资额近千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3000亿元。
在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厂房内,机械臂一刻不停忙碌有序,一辆辆新能源汽车驶下产线。距离该园区5分钟车程便是小漠国际物流港,比亚迪出口海外的汽车能在此快速登船,大大节省了企业物流成本。据统计,小漠国际物流港区,数千辆新能源汽车整齐集结等待出海。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蓝图,在深汕已然初显。
城市建设:打造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
深汕特别合作区不仅在产业发展上与深圳实现一体化,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也与深圳基本实现了“同城同质同效”。深汕枢纽设计及概算已获批复,未来将实现与深圳30分钟、广州40分钟生活圈。在教育方面,深圳最大的高中园——深圳中学高中园将于今年9月投用。在医疗方面,当地首家三级医院——北京大学深汕医院预计2025年底建成投用。
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深汕特别合作区还注重生态保护和文旅发展。玉海湾沙滩、鹭月岛等景点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当地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建成10个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新签约6个村企合作产业项目,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深圳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根据国务院批复要求,各城市需加强区域协同,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深莞惠三市正加速融合。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工程已开工,两座科学城正加速“双向奔赴”。深中通道的通车,使得东莞滨海湾新区与深圳宝安机场的距离压缩至20分钟车程。在轨道交通方面,惠州已符合城市轨道建设申报条件,深圳地铁14号线拟东延至惠州段,惠州已提请将该项目上报深圳都市圈联席会议研究。
在产业布局方面,深莞惠三市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格局。东莞松山湖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以华为为龙头的千亿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惠州则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深汕特别合作区则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深圳都市圈提供新的战略增长极。
展望未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增长极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制造城。同时,深汕特别合作区还将搭建起高端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平台,打造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节点区,增强对粤东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深圳都市圈的建设则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新的发展动能。通过加强区域协同、优化空间布局、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深圳都市圈将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