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三个站点
朱自清的三个站点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的作品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至今仍广为传颂。近年来,作者探访了朱自清的三处故居,分别是温州、上虞和扬州。这些故居见证了朱自清的人生轨迹,从青年教师到清华大学教授,再到一位坚定的文人。
温州故居:教学与创作的开始
朱自清的温州故居位于鹿城区四营堂巷,是一座三进合院式建筑。1923年,25岁的朱自清被浙江省立第十中学聘来温州教学,仅租住这栋私宅的一小间厢房栖身。如今,故居保留了原有的木料和柱头,并结合王氏后人的回忆还原了部分旧貌,用作朱自清生平事迹的展示和陈列。
在温州期间,朱自清创作了《绿》一文,描述了他游访仙岩梅雨潭的经历。梅雨潭的景色令人心醉,雾花遄飞、碎晶激溅的悬瀑与静影沉璧的深潭相映成趣。谢灵运曾"蹑屐梅潭上",而朱自清则在潭中几块大石头上跳来跃去,忘情地欣赏这自然之美。
上虞故居: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2023年5月,作者在上虞春晖中学附近巧遇朱自清的第二处故居。1924年,朱自清受邀赴任上虞春晖中学国文教员。春晖中学是当时的名校,受新文化思想影响,办学理念先进,吸引了众多学者。
朱自清的上虞故居是一截矮墙、几间平房,有露天小院和绿植。故居更像是一座小型展览场所,展示了朱自清在白马湖畔的教学和创作生活。他常与俞平伯等"小青年"到隔壁夏丏尊家打牙祭,这段交往被记录在他的《白马湖》一文中。
在春晖中学执教期间,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写下了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朱自清在白马湖畔的教学和创作,为他后来进入清华大学讲台奠定了基础。
扬州故居:学业的起点与文学的启蒙
去年春天,作者主动寻访了朱自清在扬州的故居。这处位于安乐巷27号的晚清风格老宅,见证了朱自清从7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故居为三合院式住宅,有书房、卧室,连桌椅、床具、旧蚊帐、老式家具和床上蓝白花色的粗布薄被都一一呈现。
朱自清在扬州接受了严格的传统私塾教育,打下了深厚的古文根基。他的父亲督学很严,每晚都要检查儿子的功课,这种严苛的教育方式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不当,但确实培养了朱自清扎实的学术功底。18岁时,朱自清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学术生涯。
结语:朱自清的人生站点
朱自清的三处故居,就像是他人生的三个"站点":扬州可称学业的"起点",温州可称师者的"中转";上虞则成为他从中学老师升格为清华大学教授的"转折点"。朱自清终其一生,为人、为学、为师和为文皆可圈可点,特别是后来胃疾病重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吃嗟来之食,这样的文人节操尤为后人铭记,被称为"现代伯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