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云南地震,14岁女兵被班长徒手挖出,45年后得知班长当保安
1970年云南地震,14岁女兵被班长徒手挖出,45年后得知班长当保安
恩人将她从废墟中挖出,她来不及说一声感谢。
45年,赵虹始终心系恩人,终于在《等着我》的节目上得以相见。
7.8级地震,当年的他们经历了什么?如今的他们又生活的如何?
赵虹上节目寻找恩人
1970年的一场大地震,让14岁的赵虹与一位素未谋面的男兵产生了45年的牵挂。2015年,已近花甲之年的赵虹来到央视《等着我》节目现场,希望能找到当年那位救她于废墟之中的恩人。
站在聚光灯下,赵虹声音哽咽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45年前的那个夜晚,她还只是一名刚入伍不久的新兵,对军营生活充满憧憬。
赵虹出生于云南昆明的一个军人家庭。受父亲影响,她从小就怀揣着参军梦。1969年冬季征兵,年仅14岁的赵虹如愿以偿,成为了通讯团的一名女兵。
然而,她还未来得及穿上佩戴领章帽徽的军装,就遭遇了这场改变她一生的灾难。
1970年1月5日凌晨1点,云南通海发生了7.8级大地震。地震发生时,大地剧烈摇晃,房屋倒塌,山体滑坡,地面开裂。强烈的震感不仅席卷了通海县,还波及到周边的玉溪、楚雄、昆明等地区。
通海县城几乎被夷为平地,90%以上的房屋倒塌。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也十分严重,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许多道路被阻断,通信中断,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农田被毁,水利设施遭到破坏,许多工厂停产。重建工作耗时多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据官方统计,这场地震导致15621人遇难,26783人重伤。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造成万人以上死亡的地震,死亡人数仅次于后来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
在通海县城,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员伤亡。许多人在睡梦中被掩埋,来不及逃生。一些幸存者被困在废墟中数天,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25.8万间房屋倒塌,37.7万间房屋严重损坏。许多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也遭到破坏,给灾后重建带来了巨大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地震的伤亡数字可能被低估。由于当时的统计条件有限,一些偏远地区的伤亡情况可能未被完全统计。一些学者认为,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超过2万人。
在这场灾难中,14岁的赵虹成为了众多受难者中的一员。
被埋废墟的赵虹
作为一名刚入伍不久的新兵,赵虹和其他29名女兵被分配到七团新兵营。
地震发生时,赵虹正在熟睡。突如其来的剧烈震动让她瞬间惊醒,但还未等她反应过来,房屋就已经倒塌了。赵虹被困在了废墟之中,周围一片漆黑。
在废墟中,赵虹经历了生平最恐怖的时刻。她能感觉到身上压着沉重的砖块和木梁,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恐惧和绝望笼罩着她,她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出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虹能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她试图呼救,但声音被厚厚的废墟阻隔,无人回应。渴望生存的本能让她不断尝试移动身体,但每一次移动都伴随着剧烈的疼痛。
在黑暗中,赵虹开始回想自己短暂的人生。她想起了家人,想起了自己参军的梦想。她不愿就这样离开,但又无能为力。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她,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
就在赵虹即将绝望之际,一个微弱的声音给了她希望。那是救援人员的呼喊声,虽然听不清楚内容,但这个声音让赵虹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她开始用尽全身力气呼救,希望能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在赵虹被困的同时,一位名叫雷清平的老兵正在废墟中搜寻幸存者。雷清平当时还不满20岁,但已经在部队服役多年。地震发生后,他立即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雷清平在废墟中小心翼翼地移动,仔细聆听任何可能的生命迹象。就在他准备转向另一个方向时,他听到了一声微弱的呻吟。这声音虽然很轻,但在寂静的废墟中却格外清晰。
循着声音,雷清平开始徒手挖掘。他知道,每一秒钟都可能关系到被困者的生命。在挖掘过程中,雷清平不慎踩到了赵虹的脸。听到赵虹的痛呼,他立即意识到自己找到了幸存者。
为了保护赵虹不再受伤,雷清平迅速脱下自己的棉袄,小心翼翼地盖在赵虹头上。这个简单的动作,不仅保护了赵虹,也给了她极大的安慰。
然而,救援工作并不顺利。一根沉重的房梁横亘在赵虹身上,雷清平一个人无法移动。意识到情况紧急,他立即呼喊附近的战友前来帮忙。
在等待支援的过程中,雷清平不断与赵虹交谈,鼓励她坚持。他告诉赵虹,救援队已经来了,很快就能将她救出。这些话语给了赵虹极大的勇气,让她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终于,在雷清平和其他战友的共同努力下,压在赵虹身上的房梁被移开。当赵虹被小心翼翼地抬出废墟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然而,在确保赵虹安全后,雷清平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因为他知道,还有更多的人需要帮助。就这样,雷清平在那场地震中先后救出了十几位被困群众,成为了无数平凡英雄中的一员。
赵虹获救后,由于身体虚弱,很快就失去了意识。当她再次醒来时,已经被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她想要感谢那位救命恩人,却发现他已经离开了。这个遗憾成为了赵虹心中45年的牵挂。
寻找恩人的路程
2014年,一个意外的机会让赵虹重新燃起了寻找恩人的希望。当时,部队正在筹备编写一本关于云南通海大地震的回忆录,需要采访幸存者。作为幸存者之一,赵虹欣然接受了采访邀请。
在采访过程中,赵虹详细回忆了地震当晚的情景。她描述了自己如何被困在废墟中,如何在绝望中听到救援的声音,以及那位不知名的老兵是如何将她救出。
采访者被赵虹的经历深深打动,决定帮助她寻找那位救命恩人。通过查阅当时的救援记录和采访其他幸存者,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些线索。赵虹得知,那位救她的老兵名叫雷清平。
这个名字如同一道光,照亮了赵虹45年来的迷茫。她终于知道了恩人的名字,但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找到雷清平的具体联系方式。
赵虹尝试过很多方法寻找雷清平。她通过老战友打听消息,在退伍军人群体中发布寻人启事,甚至尝试通过媒体求助。然而,这些努力都未能取得成功。
就在赵虹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机会出现了。2015年,她得知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名为《等着我》的寻人节目。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赵虹向节目组投稿,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节目组被赵虹的经历深深打动,决定全力帮助她寻找雷清平。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信息,终于在重庆找到了已经退休的雷清平。
恩人的生活状况
2015年5月,在《等着我》节目现场,当大门缓缓打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兵走进来时,赵虹的眼泪夺眶而出。她一眼就认出了这位救命恩人——雷清平。
赵虹激动地冲上前去,紧紧拥抱住雷清平,泪水夺眶而出。她哽咽着说:"45年了,我一直在找你。谢谢你当年救了我的命。"
在节目中,雷清平回忆起了1970年参与救援的经历。当时他还不满20岁,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地震发生后,他立即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雷清平描述道:"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没有先进的救援设备,大多数工作都要靠人力完成。我们就用双手一点一点地挖,生怕伤到被困的人。"
45年过去了,当年那个英勇的年轻士兵如今已是一位普通的老人。节目中我们得知,雷清平退伍后回到了家乡重庆,现在在一家小区做保安工作。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雷清平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他说:"虽然工作辛苦,收入不高,但能为居民服务,我觉得很有意义。"这份坚持和奉献精神,与他年轻时的英勇救人如出一辙。
结语
赵虹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是如此脆弱,却又如此顽强。我们应该珍惜眼下的每一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一个微小的善举可能会在他人的生命中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应该保持感恩之心,传承英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我们的民族才能永续发展。
让我们铭记这个感人的故事,珍惜生命,感恩他人,传承英雄精神,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信息来源:
四川省地震局2020年1月10日——云南通海7.8级地震50周年|一次曾被“遗忘”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