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师张凌创立鬼道,揭秘丰都奈何桥背后信仰
天师张凌创立鬼道,揭秘丰都奈何桥背后信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重庆市丰都县的奈何桥,作为连接阴阳两界的神秘之桥,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传说与文化内涵。这座桥不仅是灵魂通往阴间的必经之路,更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象征。而这一切,都与东汉时期道教大师张凌(张道陵)在丰都创立鬼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奈何桥:阴阳两界的神秘之桥
奈何桥,这座在中国道教观念中充满神秘色彩的桥梁,是鬼魂历经十殿阎罗的旅途后准备投胎的必经之地。在这里,一位名为孟婆的年长女性神祇,会给每个鬼魂一碗孟婆汤,让他们遗忘前世记忆,好投胎到下一世。传说死者到此,有罪的要被两旁的牛头马面推入“血河池”遭受虫蚁毒蛇的折磨,而行善之死者过桥,却非常简单。而“奈何”两个字,在中文里,也正好有无可奈何、毫无办法的意思。有诗曰:生死黄泉路迢迢,孤影徘徊魂渐消。浮望三生石前事,今日又过奈何桥。
中国各地关于奈何桥的说法,有很多异传。或说阴间有奈河,河上有桥为奈河桥;或说在去阴间的途中有“血水池”、“血污池”、或“血河池”,池上有桥名为奈何桥。据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讲,人们甚至把奈何及奈何桥附会确指为山东泰安附近的一条实在的河流。 由上可见,奈河桥是地道的佛教术语,而奈何桥是中国人的特有产物,是融合了中国人的“地狱”观和佛教转世轮回观的产物。
从民间文化的层面看来,桥梁及其象征性甚至更多地被人们用来在人与鬼、生与死之间建立联系或形成过渡与中介。与“神话”与“仙话”相映成趣的是,中国民间口碑文学中,另有一类独特的“鬼话”。虽然我们常用“鬼话连篇”,来形容某人所言荒诞不经或不足为信,可是在民间“鬼话”里反复出现的“桥”,却不是偶然的,在我们看来,它并不荒诞。
在中国民间信仰里,“鬼”是由于死亡而产生的一类消极的超自然存在。中国各地流传的许多鬼话中,桥梁往往是鬼,尤其是溺死者的鬼魂出没之所。那些水死或从桥上跌落水中而死者的鬼魂,总是在桥梁上下或左右桥头,为自己寻找替身者,以便使自己能够托生而转世。在这个意义上,桥梁既是死者的鬼魂脱离阴间,转生到阳世的所在,又是新的死者不断续出,由阳间去冥途的所在,生命与死亡的交替和转化,是以桥为中介而实现的。
此桥为界,开始新的一个轮回。奈何桥下几千丈,云雾缠绕,等待来生是什么道,谁也不知。来生的约定只是此生的一种后续,喝过了孟婆汤,已经把所有忘却,来生的相见,只是一种重新的开始。
奈何桥,奈何前世的离别,奈何今生的相见,无奈来世的重逢。欲了解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欢迎登陆中国传统文化网。
平都山:从仙山福地到鬼城的演变
平都山,位于丰都城东的长江北岸,与双桂山相望,今天的丰都鬼城名山风景区就在平都山上。据《丰都县志》记载,“平都山治东北一里。石径萦纡,林木幽秀,梵宇层出。旧志谓平都福地,紫府真仙之居”。
关于平都山的记载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丰都”一名的演化由来也与平都山关联甚深。西周初年,丰都隶属巴国。秦汉时,丰都为枳县地。东汉永元二年(90)分枳县建丰都县,因境内有平都山改名为平都县。隋朝时,取长江中“丰稳坝”首字与“平都山”之“都”字,改称丰都。
平都山又叫作“名山”,其名来源于苏轼的诗句。北宋嘉祐四年(1059),大文豪苏轼登游平都山,题诗《失题二首》:“平都天下古名山,自信山中岁月闲。午梦任随鸠唤觉,早朝又听鹿催班。”明万历九年(1581),典史彭镞于平都山顶的天子殿前建“天下名山坊”,“名山”一名渐渐取代了平都山,广为传扬。
平都山自古以来便是道教的福地之一。198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之孙张鲁在丰都设立道教“平都治”,道家将其列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相传汉代时有方士阴长生、王方平二人,曾先后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自此,平都山便以“仙山”之名远扬。
作为仙山福地的平都山一直备受历代诗人青睐,大批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在丰都建县至今的近两千年时间里,唐代李商隐、杜光庭,宋代苏洵、苏轼、苏辙、范成大等人,均写有与平都山有关的动人诗篇,留下了诸如“洞宫福地古所铭”“名山近江步,蜡屐得闲行”等诗句。
然而在清代文人的笔墨下,平都山的形象和咏诗的风格却突然画风突变,从仙风道骨变成了阴森恐怖。清道光重臣陶澍在《酆都望阴王山》一诗中写道:“官府真人事渺茫,传讹谁与问阴王。扁舟此日山前过,惟见疏林挂夕阳。”
这首诗证明在清代时,丰都“鬼城”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从诗句内容中可知,由于人们在传闻中误将“阴”“王”二人连缀为“阴王”,于是原为仙山的平都山渐渐被附会为“阴王”(阴间之王)居所,演变成有“阴曹地府”的鬼都。
这个演变的发生年代已经不可考证,大量的证据支持着一个猜测,明代或许是这个改变的重要转折点。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下诏将“豐都县”改为“酆都县”,而“罗酆山”“北罗酆”“北酆”“酆都”均是道教传说中地狱、冥府的称呼。加上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西游记》《喻世明言》《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将“丰都鬼城”描绘得具体生动,助推了“丰都鬼城”民俗文化的形成。
于是在明清时期,平都山上陆续建起了许多与“阴曹地府”相关的道观、寺庙、殿宇。据史料记载,极盛时期的平都山上,大型道观寺庙达75座,塑像、殿宇、亭阁和牌坊数以千计。
今天的平都山已经成为了丰都鬼城名山风景区,山上建有哼哈祠、报恩殿、奈河桥、玉皇殿、百子殿、无常殿、大雄宝殿、鬼门关、黄泉路、望乡台、天子殿、二仙楼、城隍殿、九蟒殿等30多座与鬼城相关的建筑、造像,宣扬“行善自有神保佑,作恶难过奈河桥”“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的上善文化。
在丰都鬼城名山风景区描述了这样一个人死后的审判流程:黑白无常拘来魂魄,判官查看生死簿,验明正身,计算一生善恶功过。功大于过者,送过奈河桥,饮下孟婆汤,再次投胎为人;过大于功者,依律审判,打入地狱受罚。
整个审判过程,怎么看怎么像一本醒世绘本:用生动而具体的案例告诫人们,只有乐善好施、善待自己、宽待他人,才能逃过死后的审判和惩罚。恰恰印证了那句古老的谚语:“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
1958年3月,周恩来总理视察名山(平都山)时指示:“名山很有文物保护价值,要维修好,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时候,有个专管人生死的阎王爷。”1995年12月,李鹏总理视察名山,留下了“名山有山山有名,鬼城无鬼鬼无城”的墨宝。2009年名山(平都山)成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名山(平都山)上打造的“丰都庙会”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鬼道的创立与丰都鬼城文化的形成
东汉时期,道教大师张凌(张道陵)在丰都创立了鬼道,将巴蜀地区的巫鬼文化系统化并发扬光大。张道陵本人也被尊奉为捉鬼降妖的天师,这使得丰都鬼城的传说更加深入人心。随着鬼道的发展,平都山成为重要的宗教中心,最终演变为如今的丰都鬼城。
丰都鬼城文化源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间信仰。丰都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四面环山,地势险要。这里的自然环境独特,常年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限,很容易将这些奇特的景象与鬼神联系起来。因此,丰都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其成为鬼城的传说奠定了基础。
此外,丰都鬼城的传说还得到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如明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其中就有关于丰都鬼城的故事。这些文学作品使得丰都鬼城的传说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丰都鬼城文化的现实意义
丰都鬼城文化不仅是民间信仰的产物,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融合了道教文化、佛教轮回思想以及民间信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不仅体现在建筑、雕塑等物质文化上,更体现在民间故事、传说等非物质文化中。
丰都鬼城文化所蕴含的“善恶有报”“因果循环”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善待他人,善待自己。这种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今天,丰都鬼城名山风景区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其神秘的历史渊源。它不仅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积淀的“鬼城”,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诉说着那些关于生死轮回的古老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