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意外捕获看中华鲟保护:困境与希望并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意外捕获看中华鲟保护:困境与希望并存

引用
腾讯
11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803A002AD00
2.
https://www.yicai.com/news/102333408.html
3.
http://www.bj-sea.com/activities-365.html
4.
https://m.ebiotrade.com/newsf/2024-5/20240521064416604.htm
5.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12/content_6990997.htm
6.
https://www.china-craa.org/xgzc/4584
7.
http://www.ntfabu.com/detailArticle/25526758_10325_ntfb.html
8.
http://jointings.org/cn/2024/03/zhonghuaxun/
9.
https://www.spp.gov.cn/spp/cjbh/202405/t20240517_654856.shtml
10.
http://www.it86.org/sf_6F5A73CE07074E5CA522416B3364C43D_209_312A00AE541.html
11.
https://www.idea-king.org.cn/worksinfo-10399.html

2024年12月31日上午,江苏南通海门区蛎岈山附近海域,渔民张忠在起网时意外捕获了一条重达45斤、长约1米的中华鲟。这条带有“三陕集团第63次中华鲟放流2030中华鲟研究所”标记的中华鲟,是2017年出生的子二代个体,于2024年3月28日在湖北宜昌江段放流进入长江。这一发现不仅令人惊喜,更折射出中华鲟保护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

01

“水中大熊猫”的生存困境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被誉为“水中大熊猫”。这种古老的鱼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1.4亿年。然而,这位“活化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据《Science Advances》2024年5月发表的研究显示,由于长江水坝的建设,包括中华鲟在内的多个标志性鱼类种群正走向灭绝。研究指出,自1982年第一座大坝建成后,尽管实施了各种鱼类救援方案,但中华鲟的野外种群数量仍在持续下降。目前,中华鲟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02

保护成效初显

面对严峻的生存威胁,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2021年实施的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成效显著。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长江干流监测点位单位资源量均值达到2.1千克,比2022年上升了16.7%。长江流域监测到的土著鱼类增加至227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增至14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已从2017年的1012头增长到2022年的1249头,实现了历史性止跌回升。

在栖息地保护方面,长江干流、洞庭湖、鄱阳湖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较2018年提升了两个等级。赤水河的完整性指数更是恢复到了“良”的等级。这些积极变化表明,保护措施正在逐步显现成效。

03

未来保护方向

尽管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中华鲟的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专家指出,未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1. 改进鱼类通道设计:现有的鱼梯设计主要针对小型鱼类,对于体型庞大的中华鲟来说效果有限。研究表明,只有不到2%的中华鲟能够成功通过水坝中的鱼类通道。

  2. 加强栖息地保护与修复:需要在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实施更多保护和修复工程,推动河湖水系连通修复方案的落实。

  3. 优化增殖放流策略:科学实施增殖放流,优化放流种类结构,规范民间放生行为,加强放流效果评估。

  4. 推动跨区域、跨部门协同保护:建立更加完善的保护网络,加强部门间协作,形成保护合力。

中华鲟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但随着保护意识的提升和保护措施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水中大熊猫”有望在长江中重新焕发生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