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钦松与朱良志对话:山水画的心灵疗愈
许钦松与朱良志对话:山水画的心灵疗愈
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新书《中国山水画对谈录》,收录了许钦松、朱良志等9位艺术学者的对话,深入探讨了中国山水画背后的修身悟道功能。在书中,许钦松与美学史家朱良志的对话,为我们揭示了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心灵疗愈作用。
山水画:士大夫的修身之道
许钦松指出:“总体来讲,中国山水画家的道德观是贯穿在整个中国审美系统里的。‘人品’与‘画品’之间的关系,道德与艺术的关系,一直是非常紧密的。”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早有渊源。早在南北朝时期,宗炳就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澄怀味象”的理念,强调山水画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画家心境的体现。
朱良志进一步解释道:“中国哲学的核心在于‘提升你自己’,强调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艺术的发展,实际上是在这个大框架中形成的,其中中国画是特别突出的一种形式。”这种“提升”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更体现在对世界的认知和态度上。
以元代画家倪瓒为例,他的《容膝斋图》展现了典型的文人山水画风格:构图简练,意境深远。这幅作品不仅是对自然景致的描绘,更体现了画家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中西绘画:不同的艺术追求
许钦松和朱良志在对话中还探讨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许钦松认为:“中国绘画的‘比德’是社会赋予士大夫阶层的一种使命……这不单单是感情上的表达,还有思想的表达、哲学的表达。”而朱良志则指出:“西方绘画更多是理性的,或者可以说更主要的是科学的、技术的成分,讲究法度,讲究物理。”
这种差异在具体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赵孟坚的《岁寒三友图》,通过梅、兰、竹、菊的组合,象征着文人的高洁品格。这种象征性在西方绘画中是相对少见的。西方画家更倾向于通过精确的透视和光影效果来展现自然的真实面貌,而中国画家则更注重通过笔墨和构图来传达内在的精神境界。
山水画的当代意义
在当代社会,山水画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心灵疗愈作用。艺术家戴鹰的水墨山水作品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的作品“疏与喧嚣,乐于冷寂”,在都市的喧嚣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
正如朱丹枫所言:“水墨山水画的世界……让人的心灵得以放飞。画中的小舟,或许正引着你远离尘世的喧嚣,带你进入一片宁静淡泊的境地。”这种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提升,正是山水画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所在。
结语
《中国山水画对谈录》通过多位专家学者的对话,为我们揭示了山水画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展示个人才性的风雅行为,更是士大夫“修身”的重要手段。在当代社会,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提升精神境界,实现心灵的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