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AI修复国宝,你猜对了吗?
三星堆AI修复国宝,你猜对了吗?
近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件大型青铜器通过AI技术实现了“数字化”复原,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些国宝级文物是如何被拼接成功的?AI技术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快来一起看看吧!通过三维扫描和3D模型等科技手段,两件跨越数十年的文物以完整的形态展现在大众视野中,展现了我国科技考古的巨大进步。你猜猜看,这两件神秘的青铜器到底是什么?
AI助力文物“重聚首”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游客们透过透明的玻璃墙,可以看到身着白大褂的修复师们通过各种先进仪器观察和分析文物残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件通过AI技术修复的大型青铜器。
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跨坑拼接的杰作
这尊高1.589米的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融合了大象、犀牛、虎豹、鸟雀等意象,展现了古蜀文化的独特魅力。最特别的是,它是由出自三星堆不同考古区域的文物,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跨坑拼接”而成,其组件分别来自 2021 年 3 号坑出土的铜顶尊跪坐人像、 1986 年 2 号坑出土的铜尊口沿以及 2022 年 8 号坑出土的铜神兽。
铜罍尊倒立鸟足顶尊神像:3000年的重逢
另一件引人注目的文物是铜罍尊倒立鸟足顶尊神像,通高2.53米,由5个部分拼接而成。这件文物的修复堪称奇迹:它将1986年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与2021年出土的爬龙铜器盖等部分完美结合,实现了跨越3000年的重逢。
AI技术如何“妙手回春”?
那么,AI技术是如何实现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修复工作的呢?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步骤:
三维扫描与建模:首先对文物残片进行高精度三维扫描,生成详细的3D模型。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精度,工作人员要对每个细节进行层层分解、捕捉。
智能拼接:通过AI智能计算分析文物的三维模型,提取几何特征信息,计算特征相似性,从而判断不同坑位的文物是否能够拼接到一起。这一步被形象地称为“兄弟相认”。
矫形手术:AI会基于几何分析、变形的裂缝检测和矫形算法,对文物变形的部分进行矫正。这相当于给文物做了一次“整形手术”。
形状补全:最后,AI根据形状分析的对称性补全算法,推测文物缺失部分的可能形态,为修复专家提供参考。
科技赋能考古新突破
AI技术的应用不仅帮助修复了珍贵文物,更为考古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数字化模拟,考古学家可以更准确地分析文物的结构和功能,深入了解古蜀文明的内涵。
此外,AI技术还能辅助文物病害分析。例如,通过几何学和物理引擎的AI算法,可以便捷测量并计算分析文物的裂缝长度、各横截面几何半径数据等,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展望:AI与考古的深度融合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将在考古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
- 更多的文物通过AI技术实现修复和复原
- AI辅助考古线绘图工具的研发,提升工作效率
- 建立更完善的文物数字化档案,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AI技术,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这些跨越千年的文物,正在科技的助力下,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