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百味,不如腊味
人间百味,不如腊味
当腊味在锅中滋滋作响,独特的香气弥漫开来,勾起心底最深处的是乡愁,更是家的温暖。
农历新年将至,赣鄱大地腊味浓浓,无论街巷还是乡村,阳台下、禾坪里,那一串串色泽红亮的腊肠、一块块冒着油珠的腊肉、一排排渗透咸香的腊鱼,挽在挂钩上、悬在竹篙里,尽显人间烟火气。城乡村街吊挂着腊味,仿佛每家每户都在打一场“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擂台赛”。
大家忙忙碌碌制作腊味,营造出热火朝天、精神昂扬的氛围,浓浓的中国年味充盈着城市乡村。
在江西,无腊不成冬,无腊不成年。南方的腊味,不仅凝结着独特的民俗文化,还蕴含着精湛的传统技艺。
关于腊肉的起源,学界和民间众说纷纭。周朝的《周礼》和《周易》中有关于“肉脯”和“腊味”的相关记载。当时,朝廷有专管臣民纳贡肉脯的机构和官吏。在民间,学生也用成束干肉赠给老师作为学费或聘礼,这种干肉称为“束脩"(束脩:指10条干肉)。
《论语·述而》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指的是拿着10条干肉送给我的人,我都愿意教导他们。据传孔子当年收徒便是每人收3块肉干作为学费,这被认为是腊肉起源的最早版本。
《易经·噬嗑篇》记载,腊肉的制作方法是将肉放在阳光下暴晒去掉水分,然后放入火中烘烤,这个过程被称为“腊”。
但在江西传播更广的说法是:农人到了冬季,田里庄稼收割殆尽,林间的果实也一起被收回家里。冬闲了,人们却闲不下来,年关将至,加上食物储备不足,人们便开始摸索如何将狩猎而来的肉类长期保存。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最终发现通过腌制和熏烤的方式可以延长肉类的保存期限。于是,第一块腊肉就这样诞生了。宋代以后,腊肉成为宫廷贡品和老百姓春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所以民间有了“北方吃饺子,南方吃腊肉”一说。
古人的智慧让时间与烟火共同铸就了一段段腊味传奇,成为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美食文化。
到了年底,江西人为了晒腊味,想尽了各种办法。
腊味是一种经过盐渍、风干或熏制处理的肉类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腊味通常在冬至节前制作,因为这时天气干燥,阳光充沛,适合肉类风干或晾晒,不易变质。
腊味的制作方法包括选料、调味、腌制、熏烤、晾晒等步骤,最终产品色泽光润、肥瘦分明,具有独特的香味。
腊味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制作方法和文化意义,江西腊味各地也是有差别的,制作方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口感更是“各领风骚”。
例如,赣南的腊味种类丰富,有腊香肠、腊猪肉、腊鱼巴、腊牛肉巴、腊板鸭、腊五件头,还有腊猪肝、腊猪腰、腊猪心、腊鸭肠等等。在热爱美食的赣南客家人眼中,猪、牛、鸡、鸭、鱼都可以被腌制成香喷喷的腊味。
在宁都,腊香肠是一门古老的食物生产和肉食保存技艺。将动物的肉绞碎成泥状,再灌入肠衣制成的长圆柱体管状食品。宁都人习惯把腊香肠称作灌香肠,意思是把绞碎的肉灌进猪小肠。
原材料有新鲜的猪肉,最好是前腿肉或后臀瘦肉,瘦肉多肥肉少;调味有食盐、胡椒粉、酱油、小茴香、花椒面、辣椒面和高度白酒等,有的人家还会添加红糖。灌制后,用棉线将腊肠分段扎紧,并在肠衣上扎几个小孔,以便气体排出,防止晾晒时破裂。
赣东北地区的腊味则以其香气扑鼻、口感鲜美而著称。选用上等的猪肉,经过腌制、晾晒等多个步骤,使其入味并具有一定的韧性,然后将其切片或蒸煮,口感醇厚。
特别是德兴腊肉因油而不腻而享誉四方。熏烤腊肉时,要只见青烟,不见明火,不时加入柏树枝,并往里覆加少量锯木屑、橘皮和甘蔗皮等,还要注意翻烤,这样熏出的腊肉,染百木之香,香味更醇厚。集中烟熏几天后,腊肉通体焦黑,流油溢香,便熏制成功。
赣中的腊味也独具一格,其中招待客人的腊味合蒸尤为闻名。由腊肉、腊肠和腊鱼搭配白萝卜丝蒸制而成,出锅时撒上姜丝和葱花,味道十分鲜美。
南昌的腊味品种也很多,藜蒿炒腊肉就是一道以藜蒿和腊肉为主料的菜肴,以其“脆嫩爽口,醇香柔润”而著称,是南昌十大赣菜之一。
江西的腊味,着实是“中国腊味版图”的冰山一角。江西人爱腊味,凭的是那份对风物的极致雕琢,更因为深爱着滋长这些风物的土地。
腊味,是江西人的味觉“公约数”。
从历史传承、地域特色到风味独特和美味可口,再到文化认同和家乡情怀等方面,腊肉都深深地融入了江西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
腊肉风味独特,在腌制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晾晒,使得肉质变得更加紧实、香味更加浓郁。在烹饪时,腊肉不仅可以单独成菜,还可以与其他食材搭配,烹制出各种美味佳肴。
逢年过节,腊味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成为江西人餐桌上的一张美味名片,也是江西老表对家乡美食的骄傲。这些美味的腊味,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每一口腌制而成的腊味,都承载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食的敬意。
当火与烟、阳光与风、时间与人情的味道融合在一起,那种特有的浓郁与绵长香气,就是年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
快过年了,回到故乡或远在他乡的你,会选择哪一盘腊味,给过去一年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