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食安标准:警惕脱氢乙酸钠伤胃
新版食安标准:警惕脱氢乙酸钠伤胃
2025年2月8日起,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脱氢乙酸钠,将被禁止用于面包、糕点等7类食品中。这一变化源自最新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新规不仅删除了脱氢乙酸钠在多类食品中的使用规定,还将其在腌渍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从1克/千克降至0.3克/千克。
脱氢乙酸钠是一种白色或近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略有特殊味道,熔点约295℃,易溶于水、甘油和丙二醇,微溶于乙醇和丙酮,具有良好的耐光性和耐热性。作为新一代防腐保鲜剂,它对霉菌、酵母菌和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广泛应用于饮料、食品及饲料加工中,可延长保质期并防止腐败变质。
然而,这种“防腐明星”正逐渐陷入争议。尽管脱氢乙酸钠属于低毒物质,但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对肝、肾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表现为功能减弱、神经症状以及体重下降等。2017年宁夏曾发生一起儿童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多名4岁以下儿童因饮用违规添加脱氢乙酸钠的牛奶而出现呼吸急促、走路不稳等症状,该批次牛奶中脱氢乙酸钠含量高达1.71克/千克,远超安全标准。
那么,为什么要在新版标准中大幅限制脱氢乙酸钠的使用呢?专家指出,这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安全性上有新的证据发现,需要重新评估;二是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当一种食物的消费量由少变多时,要考虑其中某种食品添加剂累积之后会不会超过安全限值。近年来,我国烘焙食品的消费量稳步提升,有数据显示,目前九成以上的消费者每周都会购买烘焙食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规避风险,新标准在烘焙类食品中禁用脱氢乙酸钠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脱氢乙酸钠面临严格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食品添加剂本身是洪水猛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表示,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初衷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提升色香味,满足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需要。我国现行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3类,多达2000多种,包括防腐剂、着色剂、甜味剂等。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并不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关键在于遵循标准、合理使用。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选购食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仔细查看配料表,尽量选择添加剂较少的食品。
- 不要长期连续大量食用含特定添加剂的食品。
- 对于标注“不含防腐剂”的食品也要理性看待,注意储存条件和保质期。
- 保持均衡饮食,多样化选择食物,避免过度依赖加工食品。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会随时根据最新研究进展调整品种或适用范围、使用量。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范围及使用量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目前尚未发现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另外,真菌霉菌、油脂酸败带来的健康风险远大于防腐本身,对外宣称“不含防腐剂”的食品,消费者要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