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新能源技术创新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中国石油大学新能源技术创新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2024年12月,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主办的绿色低碳转型与储能技术创新产教融合研讨会在广东惠阳召开。会上,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多位院士,以及500余名行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储能、氢能以及碳管理技术的最新进展。此次会议不仅展示了中国石油大学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体现了该校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决心和能力。
催化剂与储能材料的重大突破
在储能技术方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取得了重要进展。徐春明院士在会上介绍了液流电池能源局首台套获批及惠阳示范项目攻关规划。他指出,光伏风电支撑炼化低碳转型、氢能规模化利用,均需储能实现峰谷平抑,液流电池具备成本低、大规模、强安全三要素,是大规模长时储能首选技术之一。
在催化剂研究方面,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学术与文化交流会上展示了92个口头报告和56幅墙报,涉及重质油化学、重质油转化利用催化剂、重质油转化利用工艺与工程以及储能材料与氢能四大主题。实验室主任徐春明院士表示,实验室将积极推动新兴研究领域与传统研究方向的交叉与融合,在保持重质油研究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各领域的协同发展。
CCUS技术的国际领先优势
在碳中和领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展现出强大的科研实力。2024年6月,该校主办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国际会议,吸引了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高校和企业学者代表现场参会,线上参与人数超过4万人。会议收到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0多篇论文,并择优录取100余篇进行宣讲交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王同奇在会上强调,“双碳”目标下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以及CCUS技术在“双碳”进程中的不可替代性。他表示,成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际创新研究院”是学校集中力量加快攻关碳中和领域关键技术的重要部署。
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
中国石油大学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不仅限于技术研发,更注重产教融合和国际合作。学校与惠阳区科技与投资促进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引进锂电负极技术与液流电池自动化产线技术,深度共建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同时,学校还成立了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院院长徐春明院士表示,实验室将积极把握时机,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特别是在能源转型与智能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夯实基础研究,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中国石油大学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突破和布局,不仅体现了其在能源领域的传统优势,更展现了其面向未来、服务国家“碳中和”目标的战略眼光。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中国石油大学必将在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