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恐惧症:当羞耻感遇上优绩主义
春节恐惧症:当羞耻感遇上优绩主义
随着春节临近,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上演:许多年轻人不是在回家的路上,而是在逃离的路上。根据一项针对5458名青年的调查显示,近半数受访者更偏好线上社交,三成受访者在线上社交和线下社交中投入的时间差不多。这种社交方式的变化,折射出当代年轻人面对春节时的复杂心态。
为什么害怕回家过年?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侯正华副主任医师指出,节日期间的社交压力和期待落差使得部分人群容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这种焦虑,被形象地称为“春节恐惧症”。
春节恐惧症的核心是一种深刻的“羞耻感”。羞耻感是一种总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痛苦情绪,它涉及对“整个自我”的负面评价:“我不够好”、“我有缺陷”、“我是坏人”。当社会纽带受到威胁时,这种羞耻感就会被放大。
羞耻感从何而来?
- 优绩主义下的审视压力
在东亚文化中,优绩主义强调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来获得社会认可。这种文化背景下,个人的价值往往与其所获得的成就高度关联。人们被社会期待所驱动,形成一种持续的外部审视。
在家庭聚会上,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关心”:
- 今年挣了多少钱?
- 婚姻和生育大事完成了没?
- 孩子带的怎么样?
更进一步的,我们会产生一种很容易被忽略的“内部审视”。即“你”想象他人会如何评价自己:家人到底会如何评价我这一年的生活状态和成就?
社会学家Charles Cooley提出了“镜中自我”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对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通过想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获得的:
人们首先想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其次想像他人对自己的形象如何评价;最后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自我感(Cooley,1922)。
- 非自愿暴露的尴尬
过年期间很容易发生这种“非自愿暴露”:
- 在饭桌上,突然被问及工作、婚姻或财务状况;
- 聊天中你讲起一个笑话,讲到结尾时,没有人笑;
- 突然被指出:“你怎么连筷子都不会用。”
一个人可能要被迫展示自己的私人生活,更为糟糕的是,当有些目标未达到所谓的“社会期待”时,还有被迫面对他人的评判和反应,心理上感受到巨大的羞耻感。
- 人际关系中的竞争与比较
过年期间经常是一场“自恋性防御”的大赏。亲友之间通过或明或暗的“羞辱他人”来维持自己的自尊,我们被迫卷入“谁比谁过得更好”“谁家孩子更优秀”的竞争。
“从自恋的视角看来,自尊是一场零和游戏:我通过贬低你让自己感觉更好。这就像跷跷板一样:我将你投入羞耻感的深渊才能获胜,同时害怕在你取得成就之时,我们的处境就会相互交换。”Joseph Burgo在书中这样说道。
- 家庭关系中的无回应之爱
在让人感到羞耻的情景中,“无回应的爱”是最基本的、最痛苦的羞耻感范式。在过年期间尤甚。在物理空间上,我们离亲爱的人最近,我们渴望情感上的关注,得到亲人爱的回应。可是我们常常发现期待落空。
心理学家DeYoung将羞耻定义为“一个人在与失调的他人相处时感受到的自我瓦解的体验”。“失调的他人”是指:无法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无法做出反应、无法理解他人真正需要什么的人。
如何应对春节恐惧症?
面对春节焦虑,专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调整:
- 调整认知,放松心态
春节回家的核心目的是与家人团聚,而非满足外界的期待。因此,不必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尽量以平常心对待亲戚的询问和聚会。
- 合理规划,设定界限
在回家前,可以提前做好时间安排和预算规划,避免因经济问题增加心理负担。同时,面对不愿回答的私人问题,可以礼貌地转移话题,设定合理的社交边界,不必勉强自己迎合所有人的期待。饭桌上,如果感觉紧张,可以通过吃菜、喝饮料等方式,放松身心。
- 适量参与社交活动
尽管网络社交提供了便捷,但现实社交仍不可或缺。春节作为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是增进亲情和友情的好机会,“适量参与家庭聚会、朋友交流,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作用。”侯主任介绍说,临床上对焦虑抑郁康复治疗,也会鼓励大家多参与社交活动,“研究表明,有些人情绪不好,回到母亲身边待一段时间,甚至超过几次心理治疗的帮助。”
-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参与各种兴趣“圈子”,建立自身的网络社交身份。调查显示,当前各类兴趣“圈子”都具有一定的青年受众,其中青年加入最多的是生活分享类“圈子”(86.8%)②,如“电子产品圈”“时尚美妆圈”等;其次是文化娱乐类“圈子”(38.1%),如“追星圈、娱乐八卦圈”“二次元圈、影视圈、游戏圈”等;再次是技能学习类“圈子”(21.3%),如“语言、工作技能学习圈”“交友知识、职场知识交流圈”等;而各类兴趣“圈子”都没有参与的受访者人数占比仅为2.7%。
- 展示成长并与父母产生同理心
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陈志林建议,当父母催婚催生时,不要急于反驳,而是尝试理解他们的担忧和期望。同时,通过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未来规划,让父母看到你的努力和进步,从而缓解他们的焦虑。
春节恐惧症不是个例,而是当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它反映了个人成长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张力,也折射出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通过理解这种心理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春节带来的压力,重新找回节日的温暖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