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一号”:中国核潜艇动力系统的突破之路
“长征一号”:中国核潜艇动力系统的突破之路
1974年8月1日,一个载入中国海军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艘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国之重器,开启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新篇章。
核动力:潜艇的“心脏”
“长征一号”采用的是压水反应堆作为动力源。压水反应堆是目前核潜艇最常用的动力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核裂变反应产生热能,加热水产生蒸汽,驱动涡轮机运转,从而推进潜艇前进。
压水反应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反应堆堆芯:这是核裂变反应发生的地方,装有铀燃料棒。当铀原子核被中子轰击时,会发生裂变反应,释放出大量能量。
冷却剂系统:由高压水组成,流经堆芯吸收裂变产生的热量。这些被加热的水随后进入蒸汽发生器。
蒸汽发生器:在这里,来自冷却剂系统的热水将热量传递给另一回路的水,使其变成蒸汽。这个过程是通过两个回路之间的热交换实现的,确保放射性物质不会泄漏到推进系统中。
涡轮机:高温高压的蒸汽推动涡轮机旋转,涡轮机再带动螺旋桨转动,产生推进力。
冷凝器:使用海水冷却蒸汽,使其重新凝结成水,然后循环使用。
艰辛的研制历程
“长征一号”的诞生之路充满了艰辛。1958年,在党中央的决策下,中国正式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代号“09工程”。然而,当时中国在核潜艇建造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仅有的参考资料是几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和一个玩具模型。
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科研人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进行复杂的数学计算,采用“斤斤计较”的办法称重所有设备和管线,最终将数千吨的核潜艇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完美吻合。所有4.6万个零部件、1300多种材料,都是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
1969年,经过4年不分昼夜的奋战,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主体工程基本完工。1970年12月26日,新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进入首航试航阶段。1974年8月1日,“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舰序列。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从“长征一号”开始,中国核潜艇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中国海军已拥有多个型号的核潜艇,包括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两大类。
091型(汉级):中国首代攻击型核潜艇,现已退役两艘,剩余三艘仍在使用。
093型(商级):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改进型号包括093A、093B等,其中093B型被认为是当前主力。
094型(晋级):第二代战略核潜艇,装备更先进的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
095型和096型:在建的最新型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核潜艇,预计性能将大幅提升。
从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的诞生,到如今多型核潜艇的服役,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深蓝的战略转型。新一代核潜艇在静音性、武器系统及整体性能上都有显著提升,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