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湟鱼保护:生态与经济如何平衡?
青海湖湟鱼保护:生态与经济如何平衡?
2025年1月,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发布最新公告,宣布将继续严格执行第六次封湖育鱼政策,禁止一切形式的湟鱼捕捞和交易。这一决定,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青海湖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思考。
湟鱼保护:成效显著但仍需努力
自2003年实施封湖育鱼政策以来,湟鱼资源量已从2002年的2600吨恢复到2022年的11.41万吨,增长了近44倍。然而,这一数字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32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专家指出,湟鱼资源要恢复到原始资源量的50%以上,才能达到生态修复和适度开发利用的标准。因此,未来10年,青海湖仍将处于封湖育鱼期。
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成新引擎
在湟鱼保护政策的约束下,传统渔业已难以为继。然而,青海湖的生态修复却为当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统计,2024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650.08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增加28.1平方公里,连续20年保持扩大态势。这一变化,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依托12个已批复建设的观景点,以“公司+合作社+群众参与”模式经营,创造就业岗位,辐射带动周边8个乡镇2万余名群众从中受益。在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县哈尔盖镇,一顶顶蘑菇状的“星空房”吸引不少游客入住,周边还设立了普氏原羚救助站和科普馆。
生态补偿: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青海省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省政府印发了《支持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若干财政政策措施》《青海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
同时,青海湖国家公园的创建也为平衡生态保护与地方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青海省已完成本底调查、范围分区、体制建设、保护修复、矛盾调处、监测监管、宣传科普和社区发展8个方面55项任务,形成65项成果,正加快申报设立青海湖国家公园。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水位下降、盐度上升,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可能对湟鱼的生存造成威胁。此外,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让当地群众获得可持续的经济收益,仍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省乃至全国乃至全球的宝贵财富,也是青海人民的骄傲。在过去20年里,我们已经取得了保护和恢复这一珍稀物种的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满足或放松。在未来10年里,我们还要继续开展封湖育鱼,并且要从多方面加强对青海湖裸鲤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