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社区凝聚力的催化剂
广场舞:社区凝聚力的催化剂
2025年1月2日,昆明市晋宁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广场舞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区的43支代表队参赛。这场以原创舞蹈《星光晋宁》为主题的活动,不仅展现了广场舞的独特魅力,更体现了其在增强社区凝聚力方面的巨大作用。
广场舞,作为一种集体舞蹈活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健身范畴,成为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之所以能在各个年龄段的参与者中产生强烈共鸣,不仅在于舞蹈简单易学,更在于其独特的社交性和文化价值。据统计,广场舞的参与者中,超过70%是中老年人,他们不仅享受舞动的乐趣,也在跳舞的过程中增进了邻里关系,提升了生活品质。
在泰安市举办的“舞动千万家”优秀广场舞展演中,来自社区的12支表演队带来了精彩的演出。这些队伍不仅是广场舞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健康生活的践行者,为城市、为乡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带来了欢乐,受到广大居民的欢迎和称赞,也为泰安的文旅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海枫林街道健身舞队则是一个更为生动的例子。这支由24位退休阿姨组成的队伍,自成立以来已获得多项市级和区级比赛大奖。她们每年都会推出自编自演的新舞蹈,并为社区居民表演,真正成为了社区里的“明星队伍”。正如队员们所说:“希望我们能为社区居民朋友分享舞蹈带来的快乐,吸引更多的居民加入我们团队,助力社区文艺蓬勃发展,让老年群体永远快乐!”
然而,广场舞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在浦东新区乳山路与世纪大道辅路的交叉口,一块面积达300米的公共绿地成为了多个舞蹈队的“根据地”。每天傍晚,这里都会汇聚5支舞蹈队,从健身操到交谊舞,音乐声此起彼伏。然而,这种热闹的场景也带来了噪音扰民的问题。有居民反映,广场舞的音量最高可达84分贝,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面对这一难题,专家建议采取多方协商的方式解决。例如,场地所在街道可以牵头搭建平台,将舞队活动方、受影响的居民和属地管理方一起拉进来,共同针对活动区域、活动时段及活动音量商讨规约并承诺执行。同时,生态环境、公安、城管等部门也应结合属地情况,依法对相关活动区域进行优化调整。此外,定向声源技术的应用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通过控制声音的排放只针对特定区域,可以同时满足“老有所乐”与“安静社区”的需求。
总体而言,广场舞对社区发展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形成了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使得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还帮助参与者建立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进一步加强了社区的整体凝聚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风险,广场舞作为一种草根文化,不仅能够承载地方传统,也能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这使得它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正如一位参与者所说:“广场舞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它更是地方文化的展现、个人情感的寄托。”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广场舞能在各个角落继续发芽,生长,成为更加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