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宝宝早期预警信号,家长必看!
脑瘫宝宝早期预警信号,家长必看!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脑瘫的发病率为1.86‰-4.0‰,每年新增脑瘫患儿约3-4万人。脑瘫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及时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
新生儿期的预警信号
在新生儿期,脑瘫的早期症状可能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缺乏兴趣,反应迟钝,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差,甚至出现呛奶。医生检查时,还可能发现先天反射如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减弱或消失。
婴儿期的表现
进入婴儿期,孩子可能出现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如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困难、剪刀步态等。主动运动减少,5个月后仍不能主动伸手抓取物品。异常反射如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反射减弱或不出现,也可能出现病理反射。
此外,脑瘫宝宝可能有特殊的哭闹特点。比如,肌张力障碍导致的肌肉酸痛、大脑损伤影响情绪调节中枢等。孩子晚上睡眠欠安,深睡眠的时间比较短,也会导致情绪激动。
如何及早发现
专家建议,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发育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通过定期的发育量表观察,发现小儿发育落后,就应进行早期干预。即使孩子经过治疗没有发现脑瘫,早期干预也是积极有效的。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06岁儿童健康管理技术规范》指出,018岁儿童都需要按时进行体检。6个月以下儿童应该每月检查一次,6个月到1岁期间每2到3个月检查一次,1岁到3岁期间应每6个月检查一次,3岁以上儿童每年检查一次。
每次健康体检后,如果有异常,家长应及时咨询医生,进行对症处理。建议将孩子的体检报告或者各项检查结果详细记录并保管,之后体检时做前后对比,进行健康状况的动态评估,从而更全面了解孩子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
发现预警信号后的应对方法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上述预警信号,应立即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评估。医生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等)来明确诊断。
一旦确诊为脑瘫,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目前,脑瘫的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康复训练旨在改善孩子的运动和功能,药物治疗则可减轻症状,手术治疗则针对严重病例。
除了治疗,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家长应鼓励孩子进行适当的运动,避免过度保护。同时,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总之,了解新生儿脑瘫的症状对于家长来说至关重要。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有效减轻疾病带来的影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