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和要求
《读懂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和要求
《读懂孩子的情绪》一书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及心理动力学的重要理论,针对幼儿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情绪管理和情商培养。通过有场景、有对话、有孩子与家长心理活动分析的具体案例,阐述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及认知、情绪发展特征,同时给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对孩子的情绪发展规律了解和认识
如果不了解孩子情绪发展的规律和常识,我们甚至会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其实,这种情况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正常表现。很多人又会问,为什么这个阶段的大多数孩子听到这首歌并没有太多反应呢?难道这些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正常发展吗?家长产生这些疑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把孩子的情绪读懂,尤其是婴幼儿阶段的孩子。
要读懂孩子的情绪,我们就必须对孩子的情绪发展规律有一定了解和认识。下面我就根据儿童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和研究,对孩子的情绪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便于家长更好地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情绪发展特点和规律。
什么是情绪?最早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人类情绪的应该算是达尔文,他在《人与动物的情感表达》一书中指出,人的面部表情是本能而非习得的,这一点在世界各种文化中都是共通的,也包括动物的情绪。从今天来看,仅仅强调人类发展的生物性一面肯定是有失偏颇的。不过,如今的心理学界仍然认可情绪的面部表情有很强的生理基础。
如何与孩子沟通
当你的孩子在外面与别的小朋友起了争执,回家开始在你面前一直哭的时候,作为一个家长,你会怎么做呢?有的家长不问原因,直接责骂孩子哭得让人心烦。而有的家长呢?则会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批评自己的孩子或者对方的孩子。还有的家长呢?则会倾听孩子自己主动说出事情的经过,然后再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对这件事情的判断。
很明显,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家长采用的这三种方法,一定是第三种方法,也就是倾听孩子的效果最好。那么,我们如何做到正确地倾听孩子呢?作者在书中给出我们一个便于实际操作的系统方法——"RULER沟通模型",即情感联结、读懂需求、积极引导、重复练习和正向强化。也就是首先专注孩子表达的内容,然后感同身受地体验孩子表达时的情感,最后合理地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首先,专注是正确倾听的重要前提。在倾听孩子表达的时候,我们必须专心地面对孩子。在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必须都放在孩子的身上,这时候不能有其他的工作来分散你的注意力。很多家长在倾听孩子表达的时候,往往手里还在忙着别的事。如果这时候你匆匆忙忙、心不在焉,那么就不要尝试倾听。因为你需要集中精力来判断,孩子的每一句话里是否有他背后的情绪。
为什么孩子会对家长的感同身受这么敏感?
其实不仅仅是对孩子,我们成年人在倾听的时候一样会对倾听者的感同身受非常敏感。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发现各种情绪信号的边缘系统与前额叶皮层。这里面,边缘系统是人神经系统中的社交和情感中枢,它负责让人感知自己身边人的情绪。就像雷达一样,边缘系统会持续地发出探寻的波流,来感知身边的一切。同时,前额叶皮层也在分析这些情绪信号。
当孩子通过大脑边缘系统感知到你的情绪,他的前额叶皮层就会运作起来,去分析这些信号意味着什么。当这些信息经过整个神经系统的分析后,就会得出你是不是在真的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的结论。如果你没有感同身受,孩子就会做出自我保护的反应,也就是不相信你说的话,拒绝与你进一步的沟通。
当然,我们正确地倾听孩子,并不意味着要全部接受孩子的意见,当我们发现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要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这是我们正确倾听的第三个要点。有些时候,孩子确实会无理取闹,这时就需要家长及时对他说"不"。只有在你拒绝他之后,他才能认识到他做的是错的。但要注意,我们这里的拒绝并不意味着你要斥责或者打骂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根据孩子的生长特点进行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养效果。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在教养过程中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加深与孩子的联结,拥有更加温暖有爱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