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怎样“防”又如何“治”
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怎样“防”又如何“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面对这一挑战,如何有效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蒋毅分享了他们的见解和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的研究数据,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8.9%,其中内化问题(如焦虑、抑郁、睡眠问题、自杀意念)的比例为20.0%,外化问题(如自我伤害、自杀未遂)的比例为11.7%。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2022年针对大学生群体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该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较高。但值得重视的是,他们普遍存在焦虑、恐慌和人际关系敏感等负性情绪,诸如抑郁、焦虑、失眠、网络游戏成瘾以及创伤后应激等心理健康问题依然突出。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大学阶段,学生需要面对更繁重和专业的课程学习,还要应对考试和评估,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加之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面临着与同龄人、老师、家长等不同群体间的复杂关系,处理不好可能产生心理困扰。同时,就业压力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
此外,个人心理特点和家庭环境等因素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普及,传播焦虑、网络暴力等问题也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
当大学生面临心理困扰时,他们很难集中精力学习,也很难发挥出自身潜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长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可能导致他们出现严重身体健康问题(如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职业发展,限制他们发挥个人潜能。
解决方案及建议
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在“防”而非“治”。近年来,教育、卫生、政法、民政等多部门协作,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教育部还将心理工作纳入年度工作重点,坚持监测预警、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有效推动了大学生心理与认知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学校和家庭都应该积极配合相关活动,主动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活动中。
不过,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防治工作还存在不少尚待完善之处。首先,有些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不科学,要么将其夸大为“精神疾患”,要么“弱化”为“一时想不通”,导致学校和家庭难以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其次,客观评估指标不健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工具多为主观评估问卷,这种方式十分影响评估的准确性。加之近年来互联网上遍布着庞杂的心理测评小程序,弱化了一些经典心理测评工具的效度。最后,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力量仍然比较薄弱,自主开展心理疾患的易感大学生排查、心理行为问题大学生干预等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相对有限。
典型做法分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也会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观念。学校还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测评等方式,跟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干预。这种个性化的关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支持。此外,学校还开设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如压力管理、情绪调节等,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鼓励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搭建了“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调适的科学研究和服务工作,鼓励将这些基础科研成果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中,优化社会心理服务,供其他院校学习借鉴。
蒋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