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长辈的故事,比留下他们的骨灰更有意义
留下长辈的故事,比留下他们的骨灰更有意义
历尽风霜的中国人,往往有记录往事的冲动和责任感。历史感和社会责任外,写下离我们而去的亲友,即便不出版,不流传于世,也能让他们存活在家族记忆之中。有机会分享家史写作心得时,常说:留下长辈的故事,比留下他们的骨灰更有意义。写完父母,接着写从曾祖父到众位姨妈、干爹……好像是“请君入瓮”。
《长辈的故事》所写的长辈,大多极为平凡。记录他们的言行,回想他们的作为,思索他们的人生,却让人看到各人的不寻常之处。收留孤儿的二姑姑,饱读诗书的“车衣女工”田伯母,处变不惊的大姨妈,看来均无甚建树,却具备难能可贵的品格,而她们自己和周围的人视之为理所当然。
1938年,昆明大观楼公园 / 《长辈的故事》
个人遭遇和处境受到所处时代的左右,时局与社会因为制度、经济、科技等因素,许多时候变得眼花缭乱,乃至不堪,唯有文化恒久而贯穿始终。文化也在变,不过变得慢,甚至慢得不易察觉。近一百五十年前,曾祖父四岁时,每晚睡前母亲要他背唐诗,和今天的母亲差不多。曾祖父的父亲年轻时,贼人入户盗窃,两兄弟拼命保护的是母亲的寿衣,今日已无法理解。
书中的长辈每人历经动荡,革命、抗战、内战,之后是不平静的和平年代,谱写出悲欢离合的曲折人生故事。其中,干爹黄湛的经历最为传奇,也最感人。即便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他依然追求生命的意义,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长辈用自己的行为彰显这个民族最可贵的气质,用自身遭遇的委屈告诉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民间回忆录虽没有讲述完整的历史,却能够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看过许多与科举制度有关的文字,待写曾祖父考举人、进士的经历,才明白那是怎么回事。上学时受到的教化,民国的官员叫旧官僚,骑在人民脖子上作威作福。探究几位长辈的经历才发现,跋涉千里到荒无人迹的瘴疠之地工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阅读曾祖父、祖父和外公留下的大量文字,是学习近代史的过程。外公对政权交接时普通百姓感受的记载,还有他当时写给市政府的信件,都是史料。民间历史和作为历史学研究方法的“口述历史”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有那样的父母,生在那样的大家庭,才能写出这些故事。父母养其身,自己长其志。按现在的科学发现,个人的禀赋,甚至性格,都与血脉传承相关。还“迷信”历来受到父母和长辈的在天之灵照看,故而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在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发挥所长,参与建立当代中国研究最完善的馆藏;在这个中外学者交流的平台上如鱼得水,结识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收获了那么多友谊。
1946年全家福 / 《长辈的故事》
家人住在昆明、上海,却能感受他们的关照。晚间躺下,想起外孙女,带着微笑入睡。除了身边的朋友,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写长辈的故事,时光倒流,令变回胆小又好奇的傻丫头,成了跟着母亲唱歌、看外婆梳头裹脚、看二舅擦他的尖头皮鞋、跟八姨去值夜更的小女孩。在大家的爱抚下长大,无以为报,唯有记下,唯有思念。
这部家族记忆史,透过人物的命运沉浮,展现了西南边陲城市昆明自民国至共和国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及新旧冲突,时代风暴对一个大家庭的影响,细腻地描绘了在时代巨变的潮流中,一群普通人恪守传统美德,坚守人性的美好信念,以至情至性彼此温暖,造福社会。书中附有百余张珍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