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正当时:国家卫健委发布科学养生指南
立秋养生正当时:国家卫健委发布科学养生指南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转换。2024年的立秋尤为特殊,它发生在农历六月,这种闰月立秋的现象大约每60年才会出现一次。随着立秋的到来,天气逐渐转凉,但暑热未尽,昼夜温差加大,这种气候特点对人们的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立秋养生指南,为公众提供科学的健康指导。
立秋气候特点与健康影响
立秋时节,虽然名义上已经进入秋季,但许多地区尤其是南方,高温天气并未立即退去,即所谓的“秋老虎”现象。然而,早晚温差逐渐增大,空气中的湿度也将有所下降,预示着真正的秋天正在悄然临近。这种气候特点对人们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呼吸系统疾病:秋分后天气转凉,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咳嗽、支管炎等。
过敏性鼻炎:气温骤降会使急性鼻炎患者增加,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患者病情加重。
肠胃疾病:天气转凉会导致食欲增加,易暴饮暴食,加上昼夜温差大,易引起腹部着凉,可能诱发肠胃炎等。
心血管疾病:早晚温差大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季节更替时,患者可能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饮食养生:滋养润燥,调养脾胃
立秋时节的饮食养生应遵循“养阴润燥、调养脾胃”的原则,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饮食建议:
滋阴润燥食材:多食用百合、梨、银耳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这些食材能有效缓解口干、咽干等秋燥症状。
药膳粥调理:根据个人口味,在粥中适量加入莲子、山药、薏米、茯苓等,有助于健脾祛湿。特别是对于脾虚人群,药膳粥是很好的调养选择。
合理“贴秋膘”:立秋有“贴秋膘”的习俗,但应避免盲目进补。建议选择鱼肉、鸡肉、鸭肉等高蛋白食材,同时搭配蔬菜、水果、谷物等,保持饮食均衡。
六汁饮缓解燥咳:将雪梨、鲜藕、荸荠、白萝卜、甘蔗、鲜百合等食材榨汁饮用,每次30毫升,每天2-3次,可有效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
运动养生:适度锻炼,调适身心
立秋后,运动养生应遵循“养收”的原则,注重适度和循序渐进:
运动时间与强度:选择早晚气温适宜时进行户外活动,避免在烈日下运动。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推荐运动项目: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健身术,也可以进行爬山、慢跑、跳舞、羽毛球等有氧运动。
运动注意事项:运动时要注意补水,选择运动饮料或淡盐水,少量多次饮用。同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疾病预防:未雨绸缪,守护健康
立秋后,随着气候的变化,一些疾病的发生率会有所上升,需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呼吸道疾病预防: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身体素质。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积极接种流感、肺炎疫苗。
过敏性疾病预防:对于已知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应尽量避免接触。保持室内清洁,注意饮食安全,出现过敏症状及时就医。
心血管疾病预防:中老年人要重视血压、血脂、血糖的监测,遵医嘱规律用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
皮肤干燥预防:老年人皮肤容易干燥脱皮,应注意保湿,使用温和的护肤品。避免频繁洗澡,洗澡后及时涂抹润肤露。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中老年人:除了常规的养生保健,还应特别关注心血管健康。建议定期体检,遵医嘱调整用药,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
过敏体质者:应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注意饮食安全,外出时佩戴口罩,必要时提前服用抗过敏药物。
慢性病患者: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用药方案,加强病情监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病情波动。
立秋是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节,通过科学合理的养生保健,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季节的变化,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让我们从饮食、运动、预防疾病等多个方面入手,为自己和家人打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秋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