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祭祀到团圆:除夕节的文化演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祭祀到团圆:除夕节的文化演变

引用
北京旅游网
8
来源
1.
https://www.visitbeijing.com.cn/article/4GOkc8oWzNT
2.
https://bk.taobao.com/k/chuxi_1128/1cd9c5b60cf480a26c65d69c61c2329a.html
3.
https://blog.csdn.net/qq_45809319/article/details/145338501
4.
https://bk.taobao.com/k/chuxi_1128/be3550a32809d8eeb1f961cb0a462675.html
5.
http://www.qstheory.cn/20250125/30639ed4b02e4c52a95f9457c5d37644/c.html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A4%E5%A4%95
7.
https://www.zzc-media.com/Show/news?infoid=44919
8.
http://www.wenming.cn/wmdjr_299/20240314/d5094ca144814999986c5cf3e8fe5f14/c.html

除夕,作为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记忆。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年终祭祀活动,最初是一种驱赶疫鬼、祈求平安的仪式。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这表明早在东汉时期,除夕就已经有了驱邪避凶的习俗。

从先秦到宋代,除夕的习俗逐渐丰富和完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守岁和贴春联。守岁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这种通宵不眠、等待新年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时间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

贴春联的习俗则源于古代的“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是古代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面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用以驱邪避凶。到了宋代,桃符逐渐演变为书写吉祥话语的春联。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生动描绘了宋代除夕更换春联的盛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夕的文化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最初的驱邪避凶,逐渐演变为一个以家庭团聚、辞旧迎新为主题的世俗佳节。这种转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从注重宗教祭祀向重视世俗生活的转变,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睦、幸福安康的永恒追求。

进入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除夕作为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其文化价值依然得以延续。无论是传统的年夜饭、守岁,还是新兴的网络拜年、视频通话,都是人们对团圆、幸福的美好向往的体现。除夕,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记忆的节日,将继续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