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莆仙戏 首登春晚展新颜
千年莆仙戏 首登春晚展新颜
2024年央视春晚戏曲节目《华彩梨园》中,一段来自福建莆田的戏曲表演惊艳了全国观众。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莆仙戏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更标志着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千年剧种的传承与创新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起源于唐代的木偶戏,在宋代形成、成熟,盛行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是我国现存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著名戏剧家老舍先生曾赞誉:“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戏曲理论界泰斗郭汉城也说:“莆仙戏的价值等同于中国文化、中国戏剧的价值。一定要保护、抢救莆仙戏这个唯一全面保留宋元南戏影响的古老剧种。”
近年来,福建省莆田市激活非遗资源优势,创作、传承、传播三措并举,让千年剧种活在当下,反映时代,念出了一本属于自己的非遗剧种振兴之经。
莆田学院学生设计的动漫形象莆小仙李韵摄/光明图片
聚焦剧目创作,唱出时代精气神
莆田市政府组织专业院团对传统经典剧目进行挖掘整理,复排了《目连救母》《玉簪记》《王魁与桂英》《郑文豹》《高继祖》等16部传统剧目和《杀狗记·迎春牵狗》《张瓜老·瓜老种瓜》等23部传统折子戏,精选整理了《目连·叩地狱门》《郑文豹·激励攻书》等71个传统表演片段,特别是抢救了被誉为“莆仙戏表演艺术的大百科剧目”——《目连戏》,并拍摄制作成录像资料永久性保存,还组织参加各级展演活动,引发全国戏剧界的广泛关注。
在复排经典剧目的同时,他们还新创排了《踏伞行》《海神妈祖》《叶李娘》《江梅妃》《御史江春霖》《陈文龙》等12部精品剧目,并赴北京、南京、天津等国内城市,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国家巡演,大大提升了莆仙戏的社会认知度和国际影响力。比如《踏伞行》,不仅荣获了第十七届中国“文华大奖”,其选段还先后亮相2022年央视新年戏曲晚会、2023年央视总台春晚,让全国乃至世界观众领略了莆仙戏独有的文化魅力。
为了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一批诸如《搭渡》《土筛记》《戒赌》《母子泪》等现代文明小戏也应运而生。这些小戏反映了文明建设、廉政教育、家风家训等当代社会生活的内容,既保持了莆仙戏的传统韵味,又巧妙融入现代元素,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此举受到了中央文明办的肯定,认为这一做法“活动可信、可学、可靠、可用,是创新和传承传统文化非常有益的一种探索模式”。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在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公益演出新编历史剧《御史江春霖》李韵摄/光明图片
聚焦人才培养,做好非遗传帮带
作为有着千年历史的非遗剧种,莆仙戏的人才是其可持续传承的重中之重。
莆田市出台了《莆仙戏保护传承条例》,鼓励莆仙戏代表性传承人、艺术名家设立莆仙戏传习所、工作室等,开展带徒授艺等传习活动;支持市戏剧家协会定期举办莆仙戏会演,并为其开展活动提供必要保障;鼓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设立展览空间,用于莆仙戏的展示、传承、收藏和研究……多种措施并举,以政策法规的形式保障了莆仙戏社会化的传承。
“从娃娃抓起”则为莆仙戏的发展储备了各类人才。莆田市教育局开展“莆仙戏进校园”活动,让莆仙戏的专业人员为中小学生传播相关知识,吸引、帮助孩子们了解家乡戏、爱上家乡戏;莆田市艺校开设戏曲鉴赏课,由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和导演担任教师,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莆仙戏知识和技能训练,培养了一批莆仙戏爱好者,造就了一个莆仙戏的年轻观众群体;以莆仙戏融入实践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维的舞台表演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炼技艺、提升水平。2016年至2023年莆田市共有5人次获得了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
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莆田市也颇有创新。建立了莆田艺术学校,以“致力传承莆仙文化,积极培养莆仙文化人才”为目标,依托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学科、人才、科研优势,加强莆仙戏曲和艺术学科建设,打造莆仙戏传承示范样板;莆田学院音乐学院和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莆田市莆仙戏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合作,共同培养莆仙戏人才,并探索莆仙戏“两主体共育共培”产教融合模式;莆田学院创建的“莆仙戏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特色班”,则是专注于莆仙戏文化管理和传播人才的培养。
聚焦时代需求,打造传播新天地
身处融媒体时代,莆仙戏的传播仅靠实体舞台和传统媒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跨界融合、创新表达成为共识。
莆田市政府、莆田学院和莆田市文化旅游局主动拥抱现代科技与当代文化潮流,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合力打造了“莆田发布”“莆仙好戏”“‘青’述莆仙戏”“有趣的莆仙戏——莆仙戏空中课堂”“名角带你学唱莆仙戏”等线上短视频栏目,实现了从实体到线上、从剧场到云端的多场景、多样态、多风格表达,深受大众喜爱,点赞量超过百万的短视频不在少数。这种云传播的方式也受到专业人士的热烈响应。目前,莆田市不少院团及莆仙戏表演者借助网络平台“云直播”,通过弹幕形式与观众实时互动,又在点赞、收藏、分享中,让莆仙戏辐射到更多人群。
莆田学院2018年开设“莆仙戏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特色班”,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拓新拓宽拓深莆仙戏的传播空间。以《踏伞行》主角为设计元素,打造了“莆小君”“莆小仙”,这两个萌哒哒的莆仙戏动漫人物形象,扩大了莆仙戏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把莆仙戏与歌曲、动画等相结合,大大丰富了莆仙戏的艺术呈现方式,让莆仙戏以更时尚、接地气的方式触达更广泛的人群;聚焦新时代莆仙戏传承传播路径优化,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如《潮起莆仙:中国最古老剧种莆仙戏现代推广践行者》获得福建省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红旅创意组金奖和国赛铜奖;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和非遗文化爱好者参与的“潮戏汇友”实践,探索出了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全新模式,培育了大量莆仙戏忠实的宣传者、推广者和践行者。(作者:林赛君 莆田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春晚舞台上的戏曲创新
近年来,央视春晚在戏曲节目的呈现上不断创新,通过地域文化特色、跨界混搭和科技赋能等方式,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生机。
地域文化特色:各大地方台春晚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如北京台春晚首次由京津冀联合录制,展现三地文化交融;浙江台春晚以“越韵”为主题,围绕越剧文化内核;山东台春晚则突出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好人山东元素。
跨界混搭创新:春晚舞台上的跨界混搭总能激发出别样火花。比如往年央视春晚就出现过小品中轮番出现的当红影视女演员、客串魔术互动环节的主持人等。今年地方台春晚更是将跨界混搭玩出了新花样,如湖南台春晚让弗拉明戈与《辣妹子》混搭,北京台春晚则邀请关晓彤、胡先煦、王宝强等分别代表京津冀三地的嘉宾联袂表演融合戏曲、曲艺、杂技等元素的歌曲《回家过年》。
科技赋能:依托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春晚舞台上的科技味儿越来越浓。如湖南台利用尖端科技赋能非遗宝藏,江苏台春晚结合2024年“孙悟空”热潮打造原创舞曲《吴承恩》,北京台春晚运用多组升降台、数控屏灯光、AIGC等高科技手段,陕西台丝路春晚则运用AI、XR、动作捕捉等新技术推出创新节目。
莆仙戏的春晚首秀
在这样的背景下,莆仙戏首次登上春晚舞台,不仅是对这一古老剧种的认可,更是一次向全国观众展示其独特魅力的绝佳机会。莆仙戏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春晚舞台上绽放异彩。
艺术特色:莆仙戏的表演艺术独具特色,保留了大量宋元南戏的表演形态,如“傀儡介”(源于木偶戏的表演手法)、“蹀步”(独特的台步)等。其音乐以莆仙方言演唱,曲调优美,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剧目选择:此次登上春晚的莆仙戏选段,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既展现了莆仙戏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让观众在短短几分钟内领略到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
传承意义:莆仙戏登上春晚,不仅是对千年剧种的传承,更展现了戏曲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如戏曲理论界泰斗郭汉城所说:“莆仙戏的价值等同于中国文化、中国戏剧的价值。”
展望未来:千年剧种的新生
莆仙戏首次登上春晚舞台,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演出,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它向全国观众展示了莆仙戏的独特魅力,也为其他地方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文化自信:莆仙戏的成功登台,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正如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所说:“这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展现,同时也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传承发展:莆仙戏的传承之路从未止步。从校园教育到专业人才培养,从传统演出到创新传播,莆仙戏正在以多种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创新演绎: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莆仙戏这样的地方戏曲在春晚舞台上绽放光彩,通过创新演绎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莆仙戏首次登上央视春晚,不仅是其千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传统戏曲在新时代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这台晚会不仅展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更传递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