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缺铁性贫血是全球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20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其中缺铁性贫血占大多数。在中国,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也居高不下,特别是在儿童、孕妇和老年人中更为常见。本文将详细介绍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常见疾病。
诊断标准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液学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CBC)、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能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
全血细胞计数(CBC):这是诊断贫血的首选检查,主要观察以下指标:
- 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低于130g/L,成年女性低于120g/L,孕妇低于110g/L可诊断为贫血。
- 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范围(男性40%-50%,女性37%-45%)提示贫血。
- 红细胞计数(RBC):低于正常范围(男性4.5-5.5×10^12/L,女性3.5-5.0×10^12/L)。
-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小于80fL提示小细胞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低于27pg。
血清铁蛋白:是评估体内铁储存的重要指标,低于12μg/L提示铁缺乏。
血清铁:反映血液中循环的铁含量,缺铁性贫血时通常降低。
总铁结合能力(TIBC):缺铁时升高,因为转铁蛋白水平增加以试图结合更多铁。
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16%提示缺铁。
如果上述检查结果提示缺铁性贫血,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如粪便隐血试验、内窥镜或结肠镜检查、乳糜泻筛查等。
治疗方案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主要包括补充铁剂和处理潜在病因两方面。
补充铁剂:
- 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常用的口服铁剂包括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乳酸亚铁等。建议在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
- 静脉注射铁剂:适用于无法耐受口服铁剂或需要快速补充铁的患者,如严重贫血、吸收不良或慢性肾病患者。常用的静脉注射铁剂有右旋糖酐铁、蔗糖铁等。
处理潜在病因:如控制月经出血、治疗胃肠道出血、管理影响铁吸收的慢性疾病(如乳糜泻、克罗恩病)等。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红肉、禽类、鱼类、豆类、菠菜等。同时注意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搭配,避免与抑制铁吸收的物质(如牛奶、茶、咖啡)同时食用。
特殊人群的诊疗建议
儿童:儿童处于快速生长期,对铁的需求量大。应定期检查血红蛋白水平,及时发现和治疗缺铁性贫血。同时注意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偏食。
孕妇:孕期对铁的需求显著增加,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C以促进吸收。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应定期检查血液指标,及时发现和治疗。
预防措施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含铁食物,如红肉、禽类、鱼类、豆类、绿叶蔬菜等。
合理搭配: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因此在食用含铁食物时,可以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柑橘、西红柿等。
定期检查:特别是对于儿童、孕妇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血红蛋白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铁缺乏问题。
缺铁性贫血虽然常见,但通过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同时,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