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荆轲刺秦王:一场注定失败的壮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荆轲刺秦王:一场注定失败的壮举

引用
百度
9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D%8A%E8%BB%BB%E5%88%BA%E7%A7%A6%E7%8E%8B/6374
2.
https://www.sohu.com/a/833616816_121696207
3.
https://m.douban.com/note/862261463/
4.
https://www.sohu.com/a/809137026_121165726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6V03FR0553111B.html
6.
https://qnzj.cyol.com/html/2024-06/18/nw.D110000qnzjb_20240618_5-01.htm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30/10/41707822_1121869144.shtml
8.
http://mozsyb.com/NewsDetail/5042201.html
9.
http://m.3233.cn/n/1vz5-177994.html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站在易水之畔,目送着荆轲渐行渐远。这位被誉为“侠之大者”的刺客,肩负着燕国最后的希望,踏上了刺杀秦王的不归之路。然而,这场惊心动魄的刺杀行动,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不仅未能挽救燕国的危亡,反而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那么,荆轲刺秦王究竟是出于何种动机?这一行动又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启示?

01

刺秦始末

故事要从公元前227年说起。这一年,秦军在王翦的率领下攻破赵国,俘虏了赵王,随后挥师北上,直逼燕国南界。面对强秦的虎视眈眈,燕太子丹心急如焚。他深知,以燕国的实力,根本无法与秦国正面抗衡。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刺客荆轲,希望借助荆轲之手,除掉秦王嬴政,从而扭转战局。

荆轲接受了这一重任,但他深知,要接近秦王绝非易事。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先找到秦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的叛将樊於期,取得他的首级;再带上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以献地为名,骗取秦王的信任。太子丹对这个计划表示赞同,但他不忍心让樊於期白白牺牲,希望荆轲能另想办法。然而,荆轲却私下里找到了樊於期,用秦王的暴行和自己的复仇计划打动了他。樊於期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将自己的首级交给了荆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荆轲又从赵国得到了一把锋利的匕首,用毒药淬炼后,藏在地图卷轴中。为了增加成功的概率,他还挑选了勇士秦武阳作为副手。临行前,太子丹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唱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达秦国后,荆轲凭借重金贿赂了秦王的宠臣蒙嘉,得以觐见秦王。在献图的过程中,他按照计划展开地图,当地图完全展开时,藏在其中的匕首赫然显现。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持匕首直刺秦王。然而,就在关键时刻,秦王用力挣脱了袖子,拔剑反击。荆轲在追逐中被秦王击中,最终身负八处重伤,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

02

刺秦动机之谜

关于荆轲刺秦的动机,历来众说纷纭。最广为接受的说法是,荆轲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以及为燕国存亡而刺杀秦王。这种观点在《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详细记载,司马迁对荆轲的侠义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不欺其志,名垂后世”。

然而,现代学者对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比如,莫言在话剧《我们的荆轲》中,对荆轲的动机进行了颠覆性解读。他将荆轲刻画成一个“懦弱胆小”“沽名钓誉”的普通人,认为荆轲接受刺秦任务更多是出于形势所迫,而非出于崇高的理想或报恩之心。剧中通过燕姬(秦王)对荆轲的六次追问,揭示了荆轲内心的矛盾和困惑,最终将“刺秦”解读为一件不得不做的无奈之举。

03

历史评价的两极分化

对于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历史上的评价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荆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侠士,为了理想不惜牺牲生命,其精神值得后人敬仰。这种观点也得到了后世许多文人的认同,荆轲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塑造为忠勇和牺牲的象征。

然而,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却对荆轲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认为,荆轲仅仅是为了报答太子丹的豢养之恩,就置家族亲人的性命于不顾,试图用一柄匕首改变秦国和燕国的命运,这种行为是极其愚蠢的。司马光还指出,荆轲的行为不仅无法挽救燕国的危亡,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灾难。他强调,真正的治国之道在于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而不是搞一些旁门左道。

司马光的批评并非出于个人好恶,而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北宋时期,中原王朝面临着辽国、西夏等北方民族的威胁,为了维持和平,宋朝采取了妥协和纳贡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司马光不希望看到有人采取极端的刺杀行动,因为这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冲突。此外,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政治压力,他需要向皇帝传递正确的政治信号,即暗杀和暴力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

04

历史的启示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更是一个反映战国末年政治生态的缩影。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个人的忠诚与牺牲,也看到了政治的权谋与无奈。荆轲的行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从荆轲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体现了中国古代侠客精神的最高境界:为知己者死,为国家存亡不惜牺牲生命。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正义和理想而奋斗。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荆轲的行动也暴露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局限性。在国家间的博弈中,仅仅依靠个人的勇敢和牺牲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胜利需要依靠智慧、策略和实力的积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永恒的符号。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刺客的传奇,更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正如作家张承志所说:“通过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的著成,中国的烈士传统得到了文章的提炼,并长久地在中国人的心中矗立起来,直到今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