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乔家路历史建筑:王一亭故居与宜稼堂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乔家路历史建筑:王一亭故居与宜稼堂

引用
澎湃
7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473749
2.
https://www.sohu.com/a/818887461_260616
3.
https://www.sohu.com/a/798238075_121463272
4.
https://www.yicai.com/news/102404984.html
5.
https://testwww.yicai.com/news/102404984.html
6.
https://www.sohu.com/a/821317602_523187
7.
https://static.zhoudaosh.com/files/cnews/2024/20240428/58C85D29B25E764214ECBAFF326CFA092C8D25A6EF3E50941A16FB6ECB4845C1/15.html

上海老城厢乔家路片区,是一片承载着数百年历史记忆的文化街区。这里曾是明清及民国时期的高档住宅区,汇聚了众多名人故居与历史遗迹。其中,王一亭故居梓园和郁泰峰故居宜稼堂旧址尤为著名,它们不仅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变迁,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01

王一亭故居:梓园

梓园位于乔家路113号,是著名书画家王一亭的故居。王一亭(1867-1938),原名王震,字一亭,是近代著名的书画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仅在艺术上成就卓著,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是上海总商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

梓园是一座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占地面积约10亩,园内原有百年梓树。据老城厢研究专家陆中信回忆,王一亭经常光顾附近的曹素功墨庄,并与之合作制作书画墨。梓园不仅是王一亭的生活居所,更是他创作和社交的重要场所。

然而,这座承载着海派书画重要记忆的建筑,如今正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据澎湃新闻报道,梓园目前正在修缮中,但其未来命运仍不明朗。陆中信等专家呼吁,应将梓园作为海派书画馆进行保护和利用,以传承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02

宜稼堂:郁泰峰的藏书楼

宜稼堂位于乔家路77号,是清代“上海船王”郁泰峰的故居。郁泰峰(1775-1849),名松年,字泰峰,是清代著名的沙船商人和藏书家。他不仅在商业上成就卓著,更是一位热爱文化的学者,其藏书楼宜稼堂曾藏书数十万册,是清代重要的私人藏书楼之一。

宜稼堂的藏书以质量上乘、版本珍贵而闻名。据记载,其藏书涵盖经、史、子、集等多个领域,其中不乏宋元珍本。郁泰峰对藏书的热爱,体现了清代上海商人的文化追求,也反映了当时上海作为江南文化重镇的地位。

遗憾的是,这座承载着上海文化记忆的藏书楼,如今已不复存在。其原址被改作他用,仅留下一些历史照片供后人凭吊。宜稼堂的消失,不仅是上海文化的一大损失,更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一大遗憾。

03

保护与传承:历史建筑的未来

面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不少建议。陆中信认为,乔家路片区东至巡道街、南至乔家路、西至梅家街、北至东梅家街引线弄的区域,保护这个片区里一些点线面的历史风貌是可以做到的。他建议将梓园作为海派书画馆,将宜稼堂旧址作为沙船博物馆,将曹素功旧址作为新的笔墨博物馆,将梅江路43号作为老城厢石库门历史展览馆。

这些提议不仅体现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展现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历史建筑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凝结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它们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

然而,历史建筑的保护并非易事。在城市更新的大潮中,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正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又能让城市得到发展,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

正如陆中信所说:“老城厢的更新改造,如果只保留了几处历史文物,那么七百多年城市发展的脉络将无处可寻,城市之根又何从谈起?”这不仅是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呼吁,更是对城市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历史建筑,让它们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城市的发展既有现代气息,又不失历史韵味。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