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四川】雅安:大熊猫标本的起源地
【美丽四川】雅安:大熊猫标本的起源地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其标本的历史源远流长。从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首次制作大熊猫标本开始,大熊猫就成为了全球瞩目的珍稀动物。本文将为您讲述大熊猫标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最早的大熊猫标本的来源和相关历史事件。
大熊猫标本的起源
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来到穆坪(现宝兴县)境内的邓池沟,从猎人手中收到一头刚被猎杀的年幼大熊猫,并将其制作成了标本,运到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这具标本,也是世界上第一具科学意义上的大熊猫标本。
“大熊猫热”席卷全球
戴维的科学发现公布后,一股“大熊猫热”从巴黎开始,迅速席卷全球。据统计,1936年至1946年间,从中国运出的活体大熊猫就有16只,另外至少还有70具大熊猫标本进入外国博物馆。
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中国——园林之母》中有关于大熊猫的记录:“这种动物并不常见,而且它们居住在蛮荒的野外,不易成功捕捉。毛皮偶尔才会在成都的市集中贩卖,而且索价不菲……这是中国西部最值得狩猎家去追寻的猎物,目前还没有外国人成功猎杀这种动物的记录,没有外国人目睹这种动物的活体。”后来, 这两个问题被称为“威尔逊之问”。
1929年,美国芝加哥自然博物馆派出考察队到中国收集动植物标本,第26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两个儿子西奥多·罗斯福和克米特·罗斯福就是核心成员。他们从云南入境,经木里、康定、天全到达宝兴,购买到2张大熊猫皮。返程时,他们经雨城、荥经、汉源,到达石棉擦罗,发现了一只大熊猫的踪影,在当地招募了一批人随行,一直追踪到冕宁冶勒,射杀了这只“石棉籍”的大熊猫。
美籍华人的熊猫情结
杨帝泽,美籍华人,祖籍广东省中山市,一些书籍称他为“杨杰克”。1928年夏天,杨帝泽被民国政府外交部聘为驻美联络办事处的兼职人员。1929年,罗氏兄弟狩猎大熊猫之旅结束后,向杨帝泽提供了一笔不菲的酬劳和资助,以便他在中国西部进行更深入的博物考察,继续为科研机构收集动植物标本与活体。
1932年6月,杨帝泽作为西康探险队的向导,带领美国登山家泰里斯·穆尔,以及美国青年理查德·布尔萨尔、阿瑟·埃蒙斯三世,从上海出发,经重庆、乐山、雅安,前往康定攀登贡嘎山,并将大本营设在雅安。西康探险队完成贡嘎山的首次登顶与测量后,杨帝泽与穆尔经过康定鱼通,到达宝兴县西河一带。
1935年6月,杨帝泽、杨帝霖从上海走水路到重庆,后入川在雅安及周边狩猎,为美国加州科学院、中央研究院等机构采集动物标本。1936年,杨帝霖助美国人露丝在汶川活捉到了一只几个月大的大熊猫幼崽,井以杨帝泽妻子的名字命名为“苏琳”。“苏琳”作为第一只走出国门的大熊猫,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从目前资料分析统计,杨帝泽、杨帝霖兄弟至少向中央研究院提供了3具大熊猫标本,向上海博物院提供了2具大熊猫标本(目前珍藏在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博物院的大熊猫标本
在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0号,有一座1932年建成投用的五层砖木结构楼房,在三楼窗户下嵌有“亚洲文会”的石刻匾额,此楼就是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的旧址,其三四五楼就是亚洲文会博物院,即上海博物院。
1933年11月5日,位于亚洲文会新楼内的亚洲文会博物院以“上海博物院”的身份,重新向社会开放。上海博物院制作了100余个玻璃展柜,第36号展柜展出的大熊猫、小熊猫标本特别引人注目。该展柜以画、实物等装饰展柜的天棚、壁墙、展示空间,仿制出树、竹林、岩石等,放置于树枝上的是小熊猫标本,大熊猫标本则放岩石上,岩石周边及背景是竹林,以生动形象的效果展示大熊猫和小熊猫生活在川西的生活场景,成为吸引观众的亮点。
1952年,上海博物院的藏品被上海市军管会接收,划归今上海自然博物馆。2018年7月17日至10月21日,上海推出特展“世纪典藏——上海博物溯源”,展览精选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曾经收藏的代表性动物标本与文物,其中有仿当年展出场景制作的大熊猫、小熊猫景箱,景箱中那具采集自雅安、中国境内珍藏最久的大熊猫皮张充填标本再次现身,吸引观众的目光,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
本文原文来自《雅安日报》2024年2月25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