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夫妇合葬墓,湿尸700多年不腐,考古还原抗蒙悲歌
南宋夫妇合葬墓,湿尸700多年不腐,考古还原抗蒙悲歌
1986年,福州茶园山小学在修建操场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南宋夫妇合葬墓。这座墓葬不仅保存完好,更令人震惊的是,墓中的两具尸体在地下沉睡了700多年后依然栩栩如生。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古代防腐技术的奥秘,更让我们得以一窥南宋时期抗蒙战争中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
1986年8月,福州茶园山小学修建操场时意外出土了700多年前的南宋夫妇合葬墓。男棺异常沉重,专家透过微微翘起的缝隙一瞧,内心顿时紧张起来:只见一个活生生的人“飘”在水上,好像在棺内“盯”着他看一样。
将两具古棺拉回,用X光照射发现:男墓主人的下腹内有大量闪闪发亮的东西,形如米粒;女墓主的印花裤上则有点点的红斑。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们打开棺材一探究竟,更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只见男墓主人的皮肤比较湿润,肌肉富有弹性,甚至还能看到脉络清晰的血管。
这哪是年代久远的古尸啊?
解剖男墓主尸体,专家在胃、腹腔和大肠内发现了大量的水银,再联想到了棺材里侵没尸体的棺液(其实就是水银),很快就得出另一个结论:水银是用来防腐的。
棺材中的水银高度约0.1米,体积约0.13立方米。这个体积可以浸没尸体平躺有1/3的部分,也可以迅速让棺材内的汞达到饱和状态,从而达到隔绝外界空气的目的。
汞是重质液体,棺材的内的水银量虽然不多,但重量已经达到了1.7吨之重。事实上就是这个重量骗过了所有专家的眼睛,才使得棺材在吊起时起了缝隙。
而尸体内的水银与细胞膜结合,细胞膜不会破损,就能保持原来的结构,从而在内部达到防腐的效果。
有了水银这个说法,男尸不腐似乎解释通了。
但是,专家们看到女尸,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女尸同样保存完好,她的头发乌黑,发髻精致,皮肤白皙,甚至还富有弹性。女尸身上并没有水银啊,是怎么保证尸首不腐的呢?
专家们在棺材里发现了玄机。棺材里有棺液,棺液中有水银、乙酸等反腐物质,有杀菌、隔绝氧气的功效,从而保证尸体不腐。
除了特殊的反腐材料之外,专家们还发现古墓石圹与砖椁间隙注满松香,圹顶覆盖了厚厚的三合土,也能确保尸体在潮湿多雨的福州保存完好。
尸体不腐的秘密算是揭开了。女墓主的印花裤上点点的红斑又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分析,专家们首先排除了这些红斑是死者生前留下的血迹的可能性,因为人下葬时一般都会换上干净的衣服,况且如果这是生前血迹的话,颜色早就发黑发紫了。
比较科学的解释是,尸体内部腐烂导致腹部气压过大,推动尸液与血红蛋白混合产生的红色液体通过下体流出,侵染了印满花纹图案的裤子,清洗后形成了幽暗的红色。
谜底层层揭开,但最关键的问题依旧迷雾重重,那就是墓主人是谁?为此,专家们又忙活起来。
一是二次X光照射发现,墓主人腰部脊椎有脱位现象,这导致他在短时间内死亡。
二是男尸棺椁中的随葬品中有一根用丝绸包裹的仿制玉带,联系到那些出土的珍贵衣物,说明男子生前的官职不低。
三是古墓中出土了几对帛幡,也就是挽联,修复后发现了上面的诗句,如“军民上下咸思德”“夔门日日望君来”,“端平乙未(公元1235年)”等等。可知,墓主人是军人,在湖北夔门参与对蒙古的战事。
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还原当时的情形。将军在夔门抵抗蒙古,妻子在福州日日思念,在关键的一场战事中,将军被蒙古士兵偷袭击中了脊椎,不久就死亡了。为了把将军尸首运回千里之外的福州,士兵们想起了水银……
看到丈夫尸首,原本体弱的妻子悲痛欲绝,很快就一命呜呼了。两个人几乎同时下葬,这才有了我们今日看到的茶园山南宋无名氏夫妻墓。
在恢弘的时代大背景下,每个人都是被裹挟的小人物。小人物的生死去留,我们无从得知,唯有长埋地下,才给了我们一窥究竟、回望历史的机会。就如这对无名氏夫妻墓,留给我们的除了不腐的传奇,还有那穿越时空的历史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