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家人不再“心有余悸”
如何让家人不再“心有余悸”
“每次回家,妈妈都会拿我和姐姐比较,说我工作不如她,找对象也比不上她。久而久之,我开始害怕回家,甚至不敢接妈妈的电话。” 这是小王在心理咨询时的倾诉。在我们的身边,类似的家庭关系困境并不罕见。家庭本应是最温暖的港湾,但有时却会成为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家庭关系紧张的表现
家庭关系紧张可能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婆媳关系尤为典型。比如,婆婆可能会通过言语贬低儿媳,对儿媳的穿着打扮品头论足;在家庭决策中,婆婆常常倚老卖老,过度插手小家庭的事务;在家庭聚会中,儿媳辛苦准备的佳肴,却被婆婆当作自己的成就来炫耀。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儿媳的自尊心,也影响了家庭的和谐氛围。
除了婆媳关系,亲子关系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的父母习惯性地对孩子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往往带有贬低的意味,让孩子感到自卑和无助。还有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夫妻关系中的矛盾同样会影响整个家庭的氛围。比如,一方长期在外工作,缺乏与另一方的沟通,导致感情疏离;或者一方在家庭事务中过于强势,不尊重另一方的意见,这些都会让家庭关系变得紧张。
“心有余悸”的根源
为什么家庭成员之间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往往与原生家庭的影响密切相关。一个人在出生后,与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一起生活的环境,会深刻影响其情绪反应、表达方式和人际关系。
如果在童年时期(18岁以前)受到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比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自尊心低落,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被尊重;情绪调节困难,容易产生焦虑、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人际关系障碍,缺乏信任他人的能力;缺乏安全感,容易孤立自己;价值观扭曲,产生仇恨、压抑、自暴自弃等负面特质;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等。
如何让家人不再“心有余悸”
面对家庭关系的困境,我们并非无计可施。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方法:
家庭治疗:专业的帮助
家庭治疗是一种旨在帮助解决影响家庭心理健康和功能的具体问题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家庭成员建立更牢固的关系,改善沟通,并管理家庭系统内的冲突。通过改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家庭治疗可以促进亲密关系中的变化。
家庭治疗的主要目标包括创造一个更好的家庭环境、解决家庭问题以及理解家庭可能面临的独特问题。具体类型包括:
- 家庭系统疗法:利用家庭关系的力量来克服心理健康问题。
- 功能性家庭疗法:针对经历行为风险、暴力或物质使用问题的年轻人,帮助他们寻找解决方案,同时建立对每个人的信任和尊重。
- 叙事家庭疗法:鼓励家庭成员各自讲述自己的故事,了解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他们是谁以及他们如何与他人相处。
- 心理教育: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状况,通过了解药物、治疗选择和自助方法,家庭成员可以作为一个团结的支持系统。
- 支持性家庭疗法: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在这里家庭成员可以自由地分享他们的感受并从家人那里获得支持。
学习沟通技巧
在家庭治疗中,治疗师会教授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比如:
- 共情: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其感受。
- 情感验证:认可对方的情绪,即使你不同意他们的观点。
- 反思性倾听:重复对方的话,确保你正确理解了他们的意思。
- 认知重构:帮助家庭成员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建立更积极的认知。
建立共同规则
家庭成员可以一起制定一些基本规则,比如:
- 尊重每个人的发言权,不打断别人说话。
- 避免使用侮辱性语言。
- 学会倾听,而不是急于辩解。
- 定期举行家庭会议,讨论家庭事务。
寻求专业帮助
当家庭内部的努力难以解决问题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非常必要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客观的视角,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彼此,学习更健康的互动方式。
家庭治疗的好处在于,它关注沟通,家庭成员可以学会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以不太可能损害关系的方式解决冲突。这种治疗还关注家庭成员如何应对家庭成员的困难。例如,如果一个家庭成员有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治疗可以帮助改变有时会加剧问题的某些条件。
研究表明,家庭治疗对于多种目的都是有效的。比如,2018年的一项综述发现,家庭治疗在成人相关问题的治疗中是有用的,包括关系困扰、亲密伴侣暴力、心境障碍、焦虑症、精神病、酒精问题和适应慢性身体疾病。201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家庭治疗有助于改善青少年经历心理健康问题时的不同家庭功能领域。
虽然改善家庭关系需要时间和耐心,但通过持续的努力,我们完全可以让家庭重新成为那个温暖的港湾,让每个成员都能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记住,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只要我们愿意用心经营,就一定能书写出更多和谐美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