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隆兴寺:正定古城的文化瑰宝
探秘隆兴寺:正定古城的文化瑰宝
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的隆兴寺,历经千年沧桑,依然矗立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的燕赵大地上。这座被誉为“京外名刹之首”的古寺,不仅是中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更是一座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宝库。
走进隆兴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大悲阁。阁内供奉着一尊高达22.28米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这是中国古代最高的铜铸造像,也是隆兴寺的镇寺之宝。这尊观音像始铸于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由3000名工匠参与铸造,自下而上分七段接续而成,展现了宋代高超的金属铸造工艺。
穿过大悲阁,便来到了被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摩尼殿。这座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的建筑,主体是一座进深七间、面阔七间的正方形殿堂。四面殿身正中各有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形成独特的十字形布局。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曾对此布局大加赞誉:“这种布局,我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有在宋画里见过。”“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
摩尼殿内槽北壁的五彩悬塑自在观音像,更是被誉为“东方美神”。这尊高3.4米的观音像,头戴宝冠,项饰璎珞,身着红色长裙,姿态优雅自在。鲁迅先生曾称赞其为“将神人格化”了的佛教美学代表作,这张照片至今仍陈放在北京鲁迅故居的书案上。
转轮藏殿内的宋代转轮藏,是中国最古老、最大的藏经橱。这个直径7米的八角形木制书架,采用罕见的移柱造和插柱造法,斗拱式样为八铺作,是中国早期斗拱出跳最多的实例。梁思成先生在考察时,对这种精妙的结构设计惊叹不已。
矗立在寺内的隋龙藏寺碑,是中国现存楷书碑刻的鼻祖。碑文书法方整有致,结构严谨,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板滞,微露魏隶遗韵,是研究魏隶向楷书过渡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碑刻。欧阳修在《集古录》中首录此碑,近代康有为则称其为“隋碑第一”。
毗卢殿内供奉的明代铜铸毗卢佛,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铜铸佛像之一。这尊佛像高6.72米,重约10万斤,由125块铸件组成,采用了分件铸造、榫卯连接的工艺,展现了明代高超的金属铸造技术。
隆兴寺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分明,主要建筑依次排列,体现了宋代佛寺的典型布局。寺内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梁思成先生曾多次考察隆兴寺,对其建筑布局和结构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精彩的、伟大的,是那样的深邃”。
隆兴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它见证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宋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观。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隆兴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前来探寻其神秘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