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宿艳:科技赋能实验教学的创新实践
大连理工宿艳:科技赋能实验教学的创新实践
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一场以科技赋能实验教学的改革正在悄然进行。作为这场改革的领军人物,宿艳老师凭借其在分析化学领域的深厚积累,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虚拟仿真等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传统实验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线上线下融合:打破时空限制
宿艳老师深知,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受限于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空间容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为此,她大胆尝试将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引入教学体系,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新模式。
在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观看实验原理讲解视频,完成预习任务。这种翻转课堂的设计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实验中主动探索。正如宿艳老师所说:“我们不能让学生只是机械地照搬实验步骤,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线下实验环节,宿艳老师则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开放的实验环境。通过虚拟仿真平台,学生可以预先模拟实验过程,熟悉操作流程,减少实际操作中的错误。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既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又提高了实验效率。
虚拟仿真:让实验教学更智能
在宿艳老师的课堂上,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远不止于此。针对一些危险性高、成本昂贵或实验条件苛刻的实验项目,她开发了相应的虚拟仿真系统。这些系统能够高度还原真实实验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既避免了安全隐患,又节约了实验成本。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虚拟仿真系统还具备智能化的教学功能。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给出反馈和指导。对于常见的错误操作,系统会自动提示,帮助学生纠正。这种智能化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改革成效: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
改革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有了显著提升。宿艳老师设计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从积极性、互动性、准备情况和贡献度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确保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据统计,改革后学生的实验报告优秀率提高了20%,实验操作技能考核的通过率提升了15%。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普遍反映实验课程变得更加有趣,学习动力也更强了。
政策支持:改革的坚强后盾
宿艳老师的教学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离不开学校和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大连理工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号召,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学校通过目标责任管理等举措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为教师的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也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宿艳老师的教学改革实践,不仅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更为全国高校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了新路径。正如她所说:“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愿意做这个先行者,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