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历史城区基础设施复合化设计的创新实践:以M30项目为例
澳门历史城区基础设施复合化设计的创新实践:以M30项目为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满足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需求,成为全球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以澳门历史城区M30电力与垃圾处理一体化项目为例,探讨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设计的创新实践与启示。
一、引言
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城区面临着垃圾处理和电力供应的巨大压力。为解决这一问题,2016年澳门市政署和澳门电力公司决定在单一地块上叠加建设电力供应和垃圾处理设施。这一创新性项目由澳门LBA公司葡籍设计团队鲁伊·莱昂和弗朗卡洛塔·布吕尼主持设计,项目全称为“电力供应和垃圾收集综合基础设施”,编号为M30。
图1. 获得奖项的澳门M30电力供应和垃圾处理设施实拍
二、澳门垃圾收集设施工作的进展与成效
澳门历史城区总面积约为1.23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为0.16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约为1.07平方公里。在这个高密度的城区内,建筑物密集,人口密度大,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超过2万人。随着澳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城区的垃圾量显著增加,对历史建筑和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澳门市政署逐步改建合适的废弃电房,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如行车天桥底部或分隔岛等,设置封闭式垃圾房。垃圾房内设有通风设施、污水收集井、紫外线杀菌灯、冲洗设备等,可让清洁人员定时进行清洗及消毒;其外附设资源垃圾分类回收箱以推广环保理念。垃圾房还采用活门投放方式处理废弃垃圾,有助减少臭味溢散及虫鼠滋生,进一步改善街道卫生状况。
表1. 澳门垃圾焚化中心数据表
三、M30垃圾站应对复杂环境挑战的设计理念与实践
M30项目位于澳门历史城区的快艇头里,占地约1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0平方米,造价约为37万美元。项目的设计和建设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功能的高效整合,如何在历史环境中融入现代化建筑,以及如何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
LBA团队通过对场地高程的细腻操作,使新基础设施与周边环境相融合。项目通过设计两种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垂直对象,置于相邻巷道的历史建筑旁;并使新的通道如同公共回路一样运作。坡道被设计为一个连贯的水平元素,连接并调和了公共楼梯和现有的墙体与新基础设施的体量。
图8. M30项目剖面示意图
图9. M30项目立面示意图
新基础设施的体量是一种经过雕刻、缩小并堆叠的形态,以便与历史区域内的建筑体量相呼应,使其介入得更加协调。建筑的高度经过精心设计,与相邻建筑的体量相吻合。在建筑的角落和相邻的历史建筑旁,设计师使用钢材作为分隔,使新建筑与相邻砖结构建筑既接触又分离。这两种材料的对比对新建筑的批判性表现、分离、框定以及与旧建筑、现有挡土墙和公共空间的历史背景关系至关重要。
项目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对历史环境的保护、空间的限制和多功能需求。设计团队采用了体量处理、剖面设计、流线调整和材料使用等多种设计策略。建筑体量经过精心设计,与周围历史建筑形成一种动态互动关系。这种互动不仅保持了历史城区的整体美感,还为新建筑的融入提供了视觉上的连贯性。
图10. M30项目和右侧紧邻的永福围项目
四、总结与反思
M30项目在获得奖项后,因其设计团队葡国文化和葡语沟通的原因,并未像其他同时期获得奖项的中国项目而获得推广,设计团队和项目在网上公布的信息极其有限。并且此项目的全名必须包含功能性要素,因此名称的繁杂和拗口无法避免。这些原因导致相较于其他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项目在宣传上具有天然“弱势”。
另一方面,项目亦在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和保护历史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通过优化设计和材料选择,项目实现了功能与美观的双重目标。M30项目的成功不仅提升了澳门历史城区的基础设施水平,还为全球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通过这一项目,澳门展示了如何在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M30综合基础设施建筑项目通过其创新的设计和成功的实施,展示了在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潜力。通过综合考虑建筑体量、剖面设计、流线调整和材料使用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确保了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和谐共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垃圾处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挑战将更加严峻。通过借鉴M30项目的成功经验,其他城市可以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创新性地解决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难题,实现历史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