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嘴、迈开腿,科学控糖!
管住嘴、迈开腿,科学控糖!
11月14日是世界防治糖尿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糖尿病与幸福感”。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高血糖。它是由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伴有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和高风险人群
糖尿病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总是感觉口渴,喝水多)、多食、多尿(排尿频繁,尤其是晚上起夜多)、体重减轻(食量增加,但体重却在下降),此外还有乏力、皮肤瘙痒等。
如果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就属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
- 年龄≥40岁
- 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²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 有糖尿病家族史
- 缺乏体力活动
- 高血压
- 血脂异常
-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 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史
如何科学控糖
饮食建议
从对血糖的影响方面考虑,没有绝对能吃和绝对不能吃的食材,只有吃多少合适和怎样吃合理的问题。
比如土豆、芋头这类纯淀粉食物的血糖指数较高,无论是替代主食还是当蔬菜,都建议少吃。而红薯和南瓜富含胡萝卜素和纤维素,食用后人体血糖不会在短时间内攀升太快,则可适量替代主食。但南瓜中碳水化合物(糖)含量高达20%,如果大量食用,同样可以使血糖偏高。
在吃米饭、面条等精制碳水化合物前,优先进食一些蔬菜和蛋白质,这样对血糖的影响也会更小。
健康饮食,你可以尝试这样做:
食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膳食管理和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做到食物多样、主食定量、蔬果奶豆丰富、少油、少盐、少糖,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每日能量适宜和营养素摄入充足。
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膳食能量是体重管理也是血糖控制的核心。能量的需要量与年龄、性别、体重和身体活动量等有关,具体可查询DRI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需要量表。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
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相对指标,选择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在选择主食或谷物类食物时,可参考我国常见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表。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为佳,建议多食用粗粮、杂粮和豆类。保证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每日新鲜蔬菜摄入量不少于500克,两餐之间的加餐可选择吃水果,以低含糖量的水果为宜,并注意计入总能量。注意进餐顺序,可先吃蔬菜再吃肉蛋和主食。
义诊中,志愿者为老年人做血糖检测。
饥饿是糖尿病的一种症状,病情改善后饥饿感会随之减轻。多吃低热量、高容积的食品,如各种蔬菜(主要是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这样既可增加饱腹感,又不至于摄取过多热量。多选用粗杂粮代替细粮,有更强的饱腹感。将口味变清淡,也会降低食欲。
不想每天与饥饿感相伴,你可以尝试这样做:
定时定量和化整为零。推荐一日三餐规律进食,每顿饭进食量基本保持平稳。化整为零是指零食,血糖控制良好情况下,可适当食用水果补充维生素,饭后隔2小时食用为佳,同时可将水果分餐,如一个苹果分2-4次吃完,不要一口气吃完,分餐次数越多对血糖影响越小。
吃干不吃稀。选择吃干的食物如馒头、米饭、饼干等,不吃面糊糊、粥、泡饭、面条等,越稀的饮食,越好消化,则升糖越快。
吃硬不吃软。通常,干硬食物比柔软食物升糖速度更慢,干硬的面食需要更长时间咀嚼、消化和吸收,柔软或煮烂的食物消化更快,血糖上升也较快。
吃绿不吃红。蔬菜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叶绿素,如菠菜、芹菜等,而红色蔬菜的含糖量相对较高,如吃同等量的黄瓜和西红柿,西红柿升糖明显。
肖娟在义诊中解答就诊者疑问。
运动建议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打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保持50%-70%最大心率,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同时应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减少坐姿时间。建议每周进行2-3次抗阻练习,两次锻炼间隔≥48小时。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不应采取运动治疗。
有氧运动推荐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水上活动、划船、跳舞等,利用主要肌肉群提高心肺功能,其中快走是方便又安全的适合众多糖友的运动。
抗阻运动可以器械、弹力带或自身体重作为阻力,每周坚持2—3次,不建议每天连续进行。
伸展平衡运动推荐拉伸、平衡练习、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提高柔韧性及平衡能力,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跌倒风险,防止受伤,减少肌肉酸痛,每周2-3次以上。
推荐13579运动控糖小技巧:
“1”,即餐后隔一小时进行运动,既不会干扰消化,也能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3”,即每次运动应持续至少30分钟,这有助于脂肪燃烧、减肥和降糖。
“5”,即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例如快走、骑自行车、游泳或跳舞等。
“7”,即运动强度应保持在低至中等水平,心率应控制在170次/分钟减去年龄的范围内。例如对于50岁的人来说,心率应保持在120次/分钟左右。这个强度通常会让人感到轻微发热和出汗,能进行对话或唱歌。
“9”,即长久坚持。
医院常在义诊中提供血糖检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