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书画鉴定秘诀“三看”:看风格习惯、看纸墨、看旁证
启功书画鉴定秘诀“三看”:看风格习惯、看纸墨、看旁证
书画鉴定是一门既需要专业知识,又需要实践经验的艺术。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在长期的鉴定工作中,总结出了“三看”秘诀:看风格习惯、看纸墨、看旁证。这些经验不仅对专业人士有指导意义,也为我们普通人欣赏和理解书画艺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看风格习惯
启功先生认为,书画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和作者个人的习惯特点,尤其是书法作品,不同时代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唐代的书法作品与元明时期的书法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要掌握这些风格特点,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与观摩,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
启功先生少年时代就跟随他的绘画老师贾羲民学习书画鉴定,后来又在专职鉴定生涯中见过数以十万计的作品。他通过临摹大量古画,对古人的风格习惯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这些都为他的鉴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看纸墨
纸墨是古字画成为古字画的先决条件。启功先生指出,高科技手段如电脑笔画复制和识别、化学元素检验等在书画鉴定中尤为重要。在这些技术尚未普及之前,经验和眼力是鉴定的关键。
例如,《伯远帖》就是通过在强光下观察,可以判断出是双钩廓填还是真迹。又如《出师颂》,有人认为是晋朝索靖所书,但通过观察纸上的龙形图案,可以发现这种“立发龙”的画法是明朝以后才有的,因此可以断定题款为后人伪托。
王珣《伯远颂》
隋贤书出师颂
启功先生还提到,米元章和黄伯思的记载都表明,章草体的墨迹在唐代以后就很少见了,因此《出师颂》更可能是隋代的作品。
索靖书法作品
看旁证
看旁证就是对书画作品提供的相关线索和资料进行考证,这需要广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启功先生在这方面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
以《蒙诏帖》为例,谢稚柳先生从风格上判断认为是柳公权所书。但启功先生指出,帖中的文辞“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存在逻辑问题,“翰林”是朝官,不能说“出守”。后来启功先生在《兰亭续帖》中发现原文是“公权年衰才劣,昨蒙恩放出翰林,守以闲冷”,这才讲得通。因此可以断定,《蒙诏帖》是后人摘录临摹的版本。
启功画作:硃竹
启功先生回忆说,在一次鉴定会上,他与谢稚柳先生讨论《蒙诏帖》时,坚持认为这是铁证如山。虽然谢先生最终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但启功先生的严谨态度和扎实学识令人敬佩。
启功先生的鉴定心得
启功先生强调,书画鉴定不仅需要眼力,更需要广博的学问。他总结说:“要想对书画鉴定有真知灼见,必须有广博的书画之外的知识学问。”这不仅是对鉴定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所有艺术爱好者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启功先生的“三看”秘诀,不仅是书画鉴定的专业指南,也是我们欣赏艺术、理解艺术的重要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书画艺术的魅力,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