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衰竭治疗迎来新突破:从新型药物到创新手术
心脏衰竭治疗迎来新突破:从新型药物到创新手术
心脏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可主要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无法满足身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数据显示,35岁以上成年人中心衰患病率为1.3%,即约有1370万心衰患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衰竭的治疗迎来了新的突破。
药物治疗新突破:REGN5381开启心衰治疗新纪元
2024年9月,美国学者Michael E. Dunn等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开发出一种靶向利钠肽受体(NPR1)的新型激动剂单克隆抗体REGN5381,为心力衰竭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REGN5381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在没有ANP或BNP这些天然配体的情况下,自身直接结合并激活NPR1,使NPR1处于类活性状态,进而激活下游的鸟苷酸环化酶(cGMP)信号通路,经过级联反应诱导血管舒张等缓解心力衰竭;当有ANP或BNP存在时,效果增强。
在首次临床试验中,48名健康成年人参与了不同剂量组的测试。结果显示,在最高剂量(100mg)下,REGN5381治疗组的收缩压下降了6-9mmHg,且这一效果持续72小时。此外,试验结果还表明,REGN5381与心率适度增加、脉压缩小和每搏输出量减少相关,同时伴有尿液中cGMP水平的升高,但不会增加参与者的排尿量。试验中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REGN5381总体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体位性眩晕、直立性低血压等,但这些反应与剂量无关。
手术治疗创新:多管齐下突破传统局限
心脏移植:延续生命的最后希望
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来说,心脏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泰心医院刘晓程院长带领团队,已成功完成13例心脏移植手术,其中包括一例存活17年余的心肾联合移植和一例高难度二次心脏移植。
“火箭心”植入:为疲惫的心脏注入新动力
由于心脏供体严重匮乏,人工心脏成为另一种重要选择。泰心医院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联合研发的“火箭心”——植入式磁液悬浮心室辅助装置HeartCon,已使百余名终末期心衰患者重获新生。目前,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无源全磁悬浮设计的HeartCon Ⅱ计划开展临床试验,有望填补世界空白。
干细胞治疗:探索心肌再生新途径
泰心医院还开展了国内首个“人iPSC来源心肌细胞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临床试验。通过经心外膜注射人iPSC来源心肌细胞注射液(HiCM-188),旨在补充心肌细胞,改善心脏功能,为治疗心力衰竭提供全新的再生医学治疗策略。
医疗设备新进展:精准治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预防猝死的守护者
心律失常相关的心源性猝死(SCD)占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30%-50%。ICD通过监测和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可有效降低SCD发生率。对于符合特定条件的患者,ICD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恢复心室同步激动
对于存在左右心室显著不同步的心衰患者,CRT通过植入设备恢复正常的左右心室及心室内的同步激动,减轻二尖瓣反流,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功能。
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填补器械治疗空白
约70%的心衰患者因QRS间期正常而无法接受CRT治疗。CCM通过在心脏搏动的绝对不应期给予电刺激信号,增加心肌胞内钙的浓度,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这种新型器械疗法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房间隔分流器:降低左心房压力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房间隔分流器通过创造稳定可控的左向右分流,有效降低左心房压力,缓解肺淤血及呼吸困难症状,同时并不显著增加右心负担、不降低心排量,也不引起反常栓塞。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第三代技术带来新希望
LVAD技术已发展至第三代,其治疗效果有望接近甚至超过心脏移植。目前,LVAD在国内应用逐渐广泛,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展望未来:多管齐下提升心衰治疗水平
随着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医疗设备的不断创新,心脏衰竭的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传统的药物治疗到新型器械的应用,从心脏移植到干细胞治疗,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将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然而,这些新疗法仍需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优化,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提高公众对心衰的认知,加强早期预防和治疗,仍是降低心衰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