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每日识一味中药】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桑白皮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每日识一味中药】泻肺平喘 利水消肿——桑白皮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07/21/37677791_1125609805.shtml

桑白皮是一味常用的化痰止咳平喘中药,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桑白皮的性状特征、功效作用、使用方法及配伍禁忌等,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味中药材。

基本信息

别名:桑根皮,桑根白皮,白桑皮,桑皮

概述:桑白皮是一味化痰止咳平喘药,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

主要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性状特征

桑白皮药性甘,寒。归肺经。

本品甘淡渗利寒清,专入肺经,既泻肺中之热邪,又行肺中之痰水。善泻肺平喘,治肺热咳喘痰多能利水消肿,治浮肿尿少及小便不利。

本品主要含黄酮类成分、香豆素类成分,还含多糖、鞣质、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

产地与采收

主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入药部位: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釆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

性状描述

本品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长短宽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

文献记载

《名医别录》:“去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肿胀,利水道。”

《药性本草》:“治肺气喘满”,“虚劳客热”。

《本草纲目·卷三十六》:“泻肺,利大小肠,降气散血。”又云:“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

作用功效

中药材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现代研究

桑白皮多种提取物和提取成分有不同程度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桑白皮平喘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东莨菪内酯。

桑白皮水煎剂、生桑白皮水提液、桑白皮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均有利尿作用。

桑白皮总黄酮有抗炎、镇痛作用。桑白皮水提液、水提醇沉液有降血糖作用。

此外,桑白皮还有降血压、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抗缺氧、延缓衰老等作用。

本品有镇咳、祛痰、平喘、抗炎、镇痛、利尿、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

使用方法

桑白皮一般使用桑白皮饮片,煎服。

具体用法

桑白皮煎汁内服时,常用量为6~12g。

桑白皮一般多入汤剂,煎汁服用,也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但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

经不同炮制方法,可生产桑白皮和蜜桑白皮等中药材饮片。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喘宜蜜炙用。不同炮制方式作用功效不同,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炮制方法

桑白皮: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丝,干燥。

蜜桑白皮: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桑白皮丝中,拌匀,闷润,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透后及时收藏。桑白皮每100kg,用炼蜜25kg。

配伍禁忌

桑白皮性寒,故寒痰咳喘者忌服。

鉴别用药

桑白皮和葶苈子二者均为化痰止咳平喘药,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皆可治肺热及肺中水气,痰饮咳喘以及水肿等,且常相须为用。

但桑白皮甘寒,药性较缓,长于清肺热,降肺火,多用于肺热喘咳、痰黄及皮肤水肿;葶苈子苦辛大寒,药性峻猛,重在泻肺中水气、痰涎,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其利水之力更强,可兼治臌胀、胸腹积水之证。

用药贴士

Q
桑白皮和陈皮的功效
A:
陈皮辛温,功能理气健脾,和胃化痰;桑白皮辛散苦降,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陈皮入脾肺经而重点作用于中焦脾胃,桑白皮专入肺经,重点作用在肺。二药伍用,脾、肺并治,具有清肺热、消水肿、降低血压、理气、能够保护肝脏,止血的功效。

Q
桑白皮汤的组成
A:桑白皮汤由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黄芩、黄连组成。具有清肺降气,化痰止嗽之功效。主治肺气有余,痰火盛而作喘者。临床常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急性病毒性结膜炎角膜并发症。

参考资料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王建,张冰.临床中药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周祯祥,唐德才.临床中药学(第10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4]钟赣生.中药学(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5]颜正华.中药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6]康延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7]谢鸣.方剂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8]谭兴贵.中医药膳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9]谢梦洲,朱天民.中医药膳学(第3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10]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1]龚千锋.中药炮制学(第10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12]吴皓,李飞.中药炮制学(第2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