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退出春晚后,语言类节目如何破局?
赵本山退出春晚后,语言类节目如何破局?
2012年,当全国观众满怀期待地守候在电视机前,渴望再次被赵本山的小品逗乐时,他却意外缺席,这一别,竟是永久。这位被誉为“小品之王”的艺术家,用他那独特的幽默与才华,开创了一代小品喜剧的盛世,成为了每年春晚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从《相亲》到《卖拐》,再到《不差钱》,每一个作品都成为了经典,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
然而,随着赵本山的退出,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魅力。近年来,尽管春晚舞台涌现出不少新人,但观众普遍反映,语言类节目的质量与赵本山时代相比有所下滑。有人怀念赵本山、赵丽蓉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精湛演技,有人对新一代演员的表演风格表示质疑,有人则对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未来感到担忧。
面对这样的挑战,春晚节目组开始寻求创新之路。2025年春晚的筹备工作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目前已有六个语言类节目参与审查,其中包括岳云鹏和孙越的相声。岳云鹏凭借独特的憨厚形象和扎实的相声功底走红,但他的表演风格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他的段子过于低俗,有人则欣赏他接地气的表演方式。无论如何,能够多次登上春晚舞台,足以证明他的实力和观众缘。
在创新方面,2025年春晚首次推出视障版和听障版无障碍转播。手语演员利用AR虚拟技术,置身春晚演播大厅进行手语“解说”,还通过音频对春晚节目进行创作解读与背景拓展,让视障人士更好“听”春晚。在节目形式上,春晚尝试将传统相声与现代元素结合,将小品内容与当下热点话题挂钩,以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同时,春晚还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增加了直播连线、观众投票等环节,以增强节目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然而,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2024年春晚就很好地平衡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93岁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常沙娜亲手为春晚设计《年锦图》,优美典雅、别具韵味的中国传统纹样,寓意吉祥喜庆和对幸福繁荣的美好向往。同时,春晚还运用了XR融合拍摄、AI制作等新技术,为观众带来人景合一的视觉感受。
展望未来,春晚语言类节目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一方面,要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优秀传统,保持语言类节目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融入新技术、新元素,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只有这样,春晚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陪伴全国人民度过每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