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县:红色研学“热”起来,乡村振兴“火”起来
资源县:红色研学“热”起来,乡村振兴“火”起来
近年来,广西桂林市资源县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实施“红色研学+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红色研学为引领,推动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与研学旅行深度融合,培育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深耕红色文化内涵,构建红色研学产业链
资源县是一片红色热土,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里先后建立有8个党支部,涌现出了一批批革命先烈,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和革命遗址遗迹。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近年来,资源县立足红色文化资源禀赋,深挖红色文化内涵,以红色文化研学项目为抓手,全力打造集“学、研、游”于一体的红色研学产业链,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资源县红色文化研学项目位于资源县资水丹霞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区内,总投资1.09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293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研学中心、研学公寓、户外运动场、停车场以及研学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研学中心、研学公寓、研学配套基础设施等,二期建设户外运动场、停车场、研学配套基础设施等。
该项目自2021年启动建设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目前研学中心、研学公寓等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室外附属工程施工,预计2023年底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
“项目能够顺利推进,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项目建设中,资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项目一线调研指导,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直相关部门也积极主动作为,在项目审批、用地保障、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资源县红色文化研学项目负责人蒋海生介绍道。
据悉,该项目已连续两年获得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大力支持,累计获得资金支持超千万元,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红色文化研学项目是我们推进‘红色研学+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我们打造红色研学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资源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陈春虹表示,项目建成后将有效串联起项目区内的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出一条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线路,为资源县红色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打造红色研学基地,点亮红色旅游新亮点
在资源县红色文化研学项目建设现场,一栋栋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内部装修和室外附属工程施工。项目负责人蒋海生告诉记者,项目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后,将成为资源县红色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我们将充分利用项目区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打造出一个集红色教育、研学旅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研学基地。”蒋海生介绍道,研学基地将设置多个功能区,包括红色文化展厅、研学教室、户外拓展区、生态农场等,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研学需求。
其中,红色文化展厅将展示资源县革命斗争历史、革命先烈事迹以及革命遗址遗迹等,让学生们在参观学习中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研学教室将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研学课程;户外拓展区将设置攀岩、绳索桥、野外生存等拓展项目,锻炼学生们的勇气和团队协作能力;生态农场则将让学生们体验农耕文化,了解农业生产知识。
“我们还将结合资源县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课程,如红色故事讲解、红军长征路线体验、生态环保知识讲座等,让学生们在研学旅行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蒋海生说道。
除了打造红色研学基地外,资源县还积极推进红色旅游线路建设,将项目区内的红色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线路。该线路以资源县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为核心,串联起油榨坪公堂、红军井、红军岩、粟传谅故居等红色遗址遗迹,以及资江天门山景区、八角寨景区等自然景观,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我们希望通过打造红色研学基地和红色旅游线路,进一步推动资源县红色旅游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资源、走进资源、爱上资源。”资源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兰荣林表示。
发挥红色教育作用,承担红色文化传承重任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资源县红色文化研学项目不仅是一个研学旅行基地,更是一个红色教育阵地,承担着红色文化传承的重任。
“我们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研学项目的红色教育作用,将其打造成一个集红色教育、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基地。”资源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唐文辉表示,项目建成后将面向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开放,成为开展红色教育、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
据了解,资源县红色文化研学项目将设置多个红色教育功能区,包括红色文化展厅、红色教育课堂、红色剧场等,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红色教育需求。其中,红色文化展厅将展示资源县革命斗争历史、革命先烈事迹以及革命遗址遗迹等,让观众在参观学习中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红色教育课堂将邀请专家学者、老党员、老干部等为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讲授红色故事、革命历史等,引导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红色剧场则将上演以资源县革命斗争历史为背景的红色剧目,让观众在观赏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我们还将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如红色故事宣讲、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歌曲演唱等,让红色文化在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学生中深深扎根。”唐文辉说道。
此外,资源县还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红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红色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红色教育师资队伍。他们不仅承担着红色文化研学项目的教学任务,还深入到各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开展红色教育宣讲活动,让红色文化在全社会广泛传播。
推动红色绿色发展,培育乡村经济新动能
红色研学不仅是一项教育事业,也是一项朝阳产业。资源县在实施“红色研学+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注重将红色研学产业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相结合,推动红色研学产业与农业、旅游业等深度融合,培育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我们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将红色研学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发展红色研学产业带动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资源县中峰镇党委书记李源说道。
在红色研学产业的带动下,资源县中峰镇的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该镇依托红色研学项目,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种植业,建成了多个生态农场和特色种植基地,如油茶种植基地、高山蔬菜种植基地、水果种植基地等。这些生态农场和特色种植基地不仅为红色研学项目提供了丰富的食材和研学资源,也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我们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种植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中峰镇大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文军说道。
除了农业产业外,红色研学产业还带动了资源县旅游业的发展。随着红色研学项目的建成和运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资源县参观学习、休闲旅游,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的发展。
“红色研学项目的建成和运营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客源和商机,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资源县一家民宿的负责人说道。
在红色研学产业的带动下,资源县的乡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该县通过发展红色研学产业,不仅促进了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的推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强化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是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举措。资源县在实施“红色研学+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注重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让红色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我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全县范围内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登记造册,并建立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名录。”资源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主任刘学勇说道。
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中,资源县注重加强红色遗址遗迹的保护和修缮工作。该县投入大量资金对油榨坪公堂、红军井、红军岩、粟传谅故居等红色遗址遗迹进行修缮和保护,并建立了红色遗址遗迹保护标识牌和解说牌,让游客在参观中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除了加强红色遗址遗迹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外,资源县还注重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工作。该县组织专家学者对全县范围内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编写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读物和教材;同时,还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将红色文化送进校园、送进社区、送进企业等各个领域,让红色文化在全社会广泛传播。
“我们希望通过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刘学勇说道。
拓展红色研学市场,促进红色研学消费
红色研学是一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资源县在实施“红色研学+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注重拓展红色研学市场,促进红色研学消费,推动红色研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积极与各地教育部门、学校、旅行社等合作,共同开发红色研学市场,推动红色研学消费。同时,我们还注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红色研学旅游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资源县教育局局长李华说道。
资源县还注重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共同开发红色研学课程和教材,提高红色研学的教育质量和吸引力。同时,还注重加强与媒体、网络平台等的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推广红色研学项目,提高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资源县的红色研学产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李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