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舞台上的国风新韵:《瓷影》《锦鲤》《咏春》惊艳亮相
春晚舞台上的国风新韵:《瓷影》《锦鲤》《咏春》惊艳亮相
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三个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创新节目——《瓷影》《锦鲤》《咏春》惊艳亮相,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更以现代艺术手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让观众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到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瓷影》:千年瓷韵的当代演绎
《瓷影》选自舞剧《唯我青白》,由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共同打造。这个节目以青白瓷为出发点,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青白瓷跨越千年的独特魅力。主创团队从北宋时期的审美特质与青白瓷的造型风格中汲取灵感,借助舞蹈语汇展现出青白瓷柔美含蓄的东方神韵。
“旋转”是这个舞段的点睛动作,灵感来源于制瓷拉坯工艺。舞者在转盘上旋转,模拟瓷器成型的动态,长裙下暗藏的特制鞋子让这一动作更加流畅自然。演出服装在色彩上提取“青”“白”这两种传统“正色”,展现出大繁若简的东方美学。这种创新性的艺术表达,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匠心传承。
《锦鲤》:灵动水下的东方意象
原创舞蹈《锦鲤》以“鲤鱼跃龙门”的典故为灵感,象征着国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气质。节目中,舞者借助威亚和弹簧绳,在空中时而腾跃、时而摇曳,展开一幅灵动婀娜的水下画卷。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创新性的艺术表达方式,融合了现代舞和古典舞等多种元素,采用了写意的表达手法,向观众传递了美好的祝愿。
值得一提的是,《锦鲤》的创作团队在编排过程中,特别注重细节的打磨。例如,为了增强节目的视觉效果,导演组在演员的服装设计上别具匠心,采用了轻盈透气的材质,让舞者在空中旋转时能够呈现出鱼尾摆动的效果。这种精良的制作团队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让《锦鲤》成为今年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许多网友评价其“美到直飙泪”。
《咏春》:非遗文化的创新呈现
《咏春》选段来自同名舞剧,将咏春拳和香云纱染整技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融合。这个节目通过舞蹈与武术的结合,展现了中华武术的刚柔并济之美。演员们身着佛山香云纱制成的戏服,这种面料采用生长15年以上的野生薯莨作为染料,内敛光华、低调大气,使八卦掌的“女弟子们”更增添一份恰到好处的柔美与活力。
为了创造出更加意蕴丰富的想象空间,总台台长慎海雄在推荐这个舞剧片段时,提出了几个建议,包括演员服装从黑色的香云纱改为绛红色,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要从男主角一一过招“大败”女主角改为相互切磋武艺,开场以男主角的武术剪影来增强吸引力,通过使用剪影效果来展现“叶问”的出场。当灯光亮起,窗棂上“咏春拳”三个书法大字淡去,“叶问”的剪影如同舞动的水墨画一般,随即演员闪身舞出屏风,影子与真身共舞。由虚入实,由平面到立体,“剪影”的设计让短短半分钟的独舞大大增加了层次感和观赏性,为空旷的舞台创造出一个“顶天立地”的叶问之影,视觉震撼瞬间放大,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咏春》的好看在于它既有武术之神,又有舞蹈之形,有正气也有风情,连服饰也是细节满满。《咏春》的戏服采用的是来自叶问故乡佛山的非遗面料“香云纱”,染料是生长15年以上的野生薯莨,内敛光华、低调大气,使八卦掌的“女弟子们”更增添一份恰到好处的柔美与活力。
门派切磋,点到为止,在行云流水的“舞武一体”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美,更是一种精神。养正气、扶弱小、以武辅仁、温文尔雅,咏春的价值理念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向上向善、刚健内敛的品格之体现。《深圳特区报》在大年初一头版头条对《咏春》做了报道。光明日报原总编辑何东平等首都文化界专家学者在采访中纷纷为《咏春》成功登陆春晚大舞台而点赞。
这三个节目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体现了当代艺术家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它们以现代艺术手法重新诠释传统文化,让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这些节目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