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彭评王家连先生的草书作品--笔走龙蛇唱大风
杨彭评王家连先生的草书作品--笔走龙蛇唱大风
王家连先生的草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本文将从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墨韵美、规范美和风格美等方面,深入分析王家连先生的草书艺术,并结合草书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
王家连,海南人,中书协会员,原海南省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
王家连的草书作品,笔走龙蛇,大开大合,气势磅礴,畅汗淋漓。看他的书法,犹如看到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跌宕起伏。
有人说,草书看不懂,其实任何一件艺术品给人的第一印象,首先是好不好看,作品的布白、色彩、线条的协不协调。大字看气势,小字看韵味。这个韵味就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如何欣赏王家连的草书作品,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讲一些我的看法。
线条美。草书的线条在于变化。王家连的草书作品在线条的流动和变化中,展现出较强的力度和节奏,给人以视觉的冲击。
结构美。结构美是草书的灵魂。王家连的草书作品在结构上既有平衡对称,又有创新变化,形成多样统一的和谐。许多出奇不意,变化莫测的线条,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所以我们常说,草书作品是无法复制的,哪怕是同内容的作品,书写者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下书写出来的作品肯定是不一样的。
章法美。草书的章法是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布局关系。王家连草书作品在章法上疏密得当,大小相宜,错落有致,相互呼应,在自由挥洒中保持整体的平衡,展现出和谐与美感。这种章法上的匠心独运是非常难得的,他体现了一个书家对书写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自己心境的控制力,由情绪影响到笔法的运用,这一系列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后形成了线条,结字,墨色,布局上艺术效果,一个人的艺术境界直接影响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成就。
墨韵美。草书作品的墨色变化,也是评价一个作品优劣的重要方面。王家连的草书由墨色的浓淡,枯湿的变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作品艺术的感染力。
规范美。草书虽然自由奔放,但是仍需要遵循一定的书写规则。王家连的草书作品在遵循草书规范的同时,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风格,这也是一个艺术家入帖,出帖,再升华的具体体现。
风格美。王家连的书法以草隶为主,草书雄健豪放,隶书涩辣高古,体现了他独特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可以这么说,欣赏王家连的草书作品,可以通过观察作品的整体布局,线条的流畅与变化,墨色的层次,以及作品所传达的书写者的情感和意境,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了解书法家的创作背景和个人风格,从而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其作品。
草书起源于汉代,最早的形式被称为章草,由隶书演变而来,以西汉史游为代表人物。草书在东汉末年由张芝发展,它去除了章草中的隶书笔意,创造了今草,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称为“草圣"。东晋时期的王献之和王羲之父子,是今草发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十七帖》和《中秋帖》,成为草书的典范。
唐代是草书发展的另一个高峰,张旭和怀素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草书大家,他们的作品如《古诗四帖》和《自叙帖》等,以其狂放不羁的风格被誉为狂草,张旭和怀素并称为“颠张醉素”,他们的草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著名的草书代表人物还包括孙过庭,他的《书谱》是草书理论的重要著作。北宋时期的书法家黄庭坚,以草书见长,其作品《诸上座帖》等,展现了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北宋时期的另一位书法家米芾,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如《蜀素帖》等,体现了他的书法才华。明代的书法家董其昌,以行草书造诣最高,其草书作品风格飘逸空灵。明末清初的书法家王铎,以草书见长,其作品《草书诗卷》等,展现了他的书法技艺。
草书的特点在于笔画简练,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最能直接表达书者情惑的书体。被书法界认为是书法的最高境界。草书的书写讲究速度和一气呵成,但同时也非常注重枝术性和美感,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极具表现力的一种书体。
说到这里,我们大致就可以了解草书的起源及发展的一个脉络,以及我们现代的书法家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表达个性,传递情感的这么一个过程,同时,我们也希望在欣赏当今优秀的书法艺术大师作品的同时,给我们的心灵带来美的启迪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