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新人口论》到全面放开:中国生育政策的演变与未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新人口论》到全面放开:中国生育政策的演变与未来

引用
格隆汇
7
来源
1.
https://m.gelonghui.com/p/706311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0M38EH0556636A.html
3.
http://news.cnr.cn/special/sy/
4.
https://news.pku.edu.cn/xwzh/129-109327.htm
5.
https://zgrkkx.ajcass.com/Magazine/Show/32815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AF%85%E5%88%9D
7.
https://www.lxs.net/read-blog/105088

1957年,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他提出中国应该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并强调普遍避孕的重要性。这一在当时看来颇为超前的观点,不仅为他带来了“马尔萨斯主义”的帽子和无理批判,也为中国后来的人口政策埋下了伏笔。

01

从批判到平反:《新人口论》的历史命运

马寅初的观点在当时并未得到认可,反而招致了长达数年的批判。然而,历史最终证明了他的远见。1979年,中共中央为马寅初平反,恢复其名誉,任命他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开始正视人口问题,也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这一基本国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02

人口政策的演变与现实挑战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从鼓励生育到严格控制,再到目前生育支持的转变。这一历程反映了国家对人口问题认识的深化,也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变迁。

然而,当前的人口形势却令人担忧。2023年末,全国人口降至14.1亿,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出生人口仅为902万,连续七年下降,总和生育率更是低至1.0左右,仅高于韩国,位列全球主要经济体倒数第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生育成本高企: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居高不下,数据显示中国抚养成本与人均GDP之比高达6.3,仅次于韩国。
  • 生育意愿低迷:90后、00后的生育意愿分别仅为1.54和1.48个孩子,远低于维持人口更替所需的2.1。
  • 育龄妇女规模缩减:主力育龄妇女数量自2013年起年均减少约353万人,预计到2050年将较2022年减少37.4%。
  • 晚婚晚育趋势明显:平均初婚年龄从2000年的24.2岁推迟至2020年的28.7岁,初育年龄也推迟至约28岁。
03

国际经验与政策启示

面对人口挑战,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法国通过完善的津贴体系、托幼服务和企业家庭友好政策,将总和生育率提升至1.8;德国则通过鼓励男女共担育儿责任,将生育率从低谷提升至1.5以上。相比之下,日本因传统性别分工固化、政策调整缓慢,生育率已跌破1.3,陷入“低生育陷阱”。

04

未来之路:从控制到支持

面对人口负增长和低生育率的双重挑战,中国需要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

  1. 全面放开生育限制:让生育权重新回归家庭,消除不必要的生育障碍。
  2. 完善经济支持政策:通过差异化的个税抵扣、现金补贴、购房补贴等措施,减轻家庭生育负担。
  3. 提升托育服务供给:将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并对隔代照料家庭发放补贴。
  4. 保障女性就业权益:完善女性就业保护政策,对企业给予生育税收优惠,建立合理的生育成本分担机制。
  5. 降低抚养直接成本:加大教育医疗投入,给予有孩家庭购房补贴。
  6. 建立生育友好社会环境:推行男女平等的育产假制度,消除职场性别歧视。
  7. 完善辅助生殖服务:优化顶层设计,为有需求家庭提供辅助生育补贴。

马寅初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提出的《新人口论》,以其前瞻性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中国的人口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今天,面对人口负增长和低生育率的双重挑战,我们更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口基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